国家卫生应急队内蒙古演练侧记:一切都是为了实战
长途奔袭1800多公里,在草原安营扎寨,迅速展开方舱医院,吃穿用住一切自给,问诊、查体、化验、手术……近日,一场医学紧急救援演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举行。这场演练的主角是由中日友好医院组成的国家卫生应急救援医疗队。作为全国仅有的两支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之一,这是队伍组建以来第一次长途跋涉实战演练。如何真实模拟出紧急状态下的医学救援现场?提前拟订的应急预案能否涵盖现场突发的紧急情况?没有实战经验的医务人员能否应对半军事化的野外作战状况?一场考验在等待着他们。
演练,从出发开始
中午12时,中日友好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介建政手里托着快餐饭盒,急匆匆地从病房赶往医院车队,登上已经发动的汽车,赶去机场。餐盒里的炒河粉还剩下1/3没有吃完,他喝了几口矿泉水,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和同车的同事们打趣了几句,就歪在座位上睡着了。
前一天下午5时,刚做完一台直肠手术正准备下班的介建政突然接到通知:病房收治了一位70多岁的便血、呕血病人,送入医院时血色素掉到了3克多。一系列的检查没有找到出血原因,病人家属积极要求手术探查。手术从晚上9时进行到第二天零时多,介建政回到18公里外的家里时,已经接近凌晨1时。早晨5时,他起床收拾好医院统一配备的卫生应急医疗队背囊,打车赶到医院。查房,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又赶到ICU看了看凌晨手术的病人,忙完已临近中午,赶不及去食堂吃饭,他只能在门诊走廊的餐车上买了点吃的,就赶到集合地点。
与介建政一起赶往机场参加演练的,除了和他一起手术的麻醉科医生黄勇、手术室护士杨琳和李颜,还有来自该院多个科室的21名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所有人都是从工作岗位上赶往出发集合地点的,有几位医生、护士甚至没来得及吃口饭。机场候机时,很多医生、护士都睡着了。
“演练,不是到了演练场地之后的事,而是从出发就开始了。因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容不得医生们以逸待劳。随时做好应对准备,背起背包就走,是对我们队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演练要达到的真实效果。”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说。
演练,最大化地接近真实
6月18日22时30分,在门诊帐篷里,演练抢救分类组组长顾承东和队员们对当天义诊结果进行的汇总分析终于结束了。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顾承东是队里参加应急救援经验最丰富的队员之一,从1998年的抗洪救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保障,他都参与其中。2005年~2006年,他被派往法国巴黎SAMU(法国急救系统)及亨利蒙多医院ICU进修一年,参与多次应急演练,法国急救系统“充足的准备,平战结合”的理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队员平时是专科医生,面对的是单个病人。而灾难救援中的医生,面对的是一群病人,首要问题是分出轻重缓急,先对病人进行分诊、包扎、止血、固定、心肺复苏,再分流、后转,避免出现‘救了一个死了十个’的状况。所以,对病人的病情判断更重要,不能完全照搬医院里的工作流程,医生的治疗理念也要发生变化。”
此次演练虽然不能完全还原灾难现场各种类型伤员,但依托于为当地瑟宾节医疗保障和为牧民义诊的方式,医疗队设置了抢救组、外科手术组、医技组、抗休克组、留观后送组。方舱医院设置了分诊、化验(可做全套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X线检查、心电图、手术室等,所携带设备和配备相当于一家二级医院水平。
外科手术组组长周雷在演练的3天时间里做了8台手术。手术难度虽然不能与在医院时同日而语,但他感觉“很不一样”。手术车面积有10余平方米,可放两台手术床,无影灯、麻醉设备、消毒设备一应俱全。“这次演练,主要考察医生、护士麻醉的配合,消毒能否达到要求。考虑到在救援实际情况下是以救命为主,所以感觉方舱手术室完全可以应对。”
与此同时,后勤保障组组长袁斌正指挥队员们检查供电设备,准备一日三餐。后勤保障组由司机组成,不但负责车辆运行,还兼任厨师、电工、水暖工,还负责搭建帐篷。“医疗队的吃喝拉撒睡都由他们负责,是名副其实的‘一专多能’。”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演练总指挥彭明强介绍,装载救援物资的6辆车提前3天从北京出发,日夜兼程赶到演练地点。抵达演练地点后,队员们用3个小时展开全部医疗帐篷和生活帐篷,随时准备工作。流动医疗车上配备柴油发电机,能够保证所有工作区和生活区用电三四天;配备的2.5吨清洁用水可以保证两三天使用。
“只有经过实战演练,才能使理论上的设想,在尽量真实的情况下得到检验,才能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彭明强说。
演练,是为了发现漏洞
6月19日,演练的第二天下午,一场大雨不期而至。下午外出到苏木(乡镇)义诊的队员们回到驻地发现:帐篷漏雨了!
经过检查,发现有的帐篷是因为外出时没把遮挡窗户的帘子放下,雨潲进去了。有的是为省电关闭了帐篷立柱的充气泵,雨水顺着塌陷的立柱流进了帐篷。
“野外宿营遇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次演练老天爷也给我们出了难题,正好可以检验我们的应对能力,并发现问题。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中日友好医院医改和医疗发展部主任、本次演练副总指挥贾存波说,“遇到问题不可怕,发现漏洞,完善预案,正是演练的目的。”
彭明强说,我国的应急医疗工作体系建设时间不长,经验不多。作为“国家队”,应急队伍在今后的国内外灾难救援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演练,不断完善自己,在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