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突出特色调结构 确保稳粮提质促转型
2015年,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促转型、活要素、拓功能、美生态”的总体思路,释放农村改革红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特色农业提升等重点工作。
推进“一稳两提”,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广西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前提,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位。2015年,按照“稳定总产、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的要求,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亿斤以上。 一是盯紧“稳总产”这个目标。 自治区与各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书,将产量、面积等关键指标逐级分解落实。抓住马铃薯主食开发的契机,扩大秋冬马铃薯种植,培育稳粮的增长点。 二是扭住“提单产”这个关键。 推进水稻集中育秧与机械化生产、水稻合理密植和防早衰等粮食提质增效十大主推技术的普及,突出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努力实现良种增粮、良法增粮、“虫口夺粮”。 三是抓好“提品质”这个导向。 突出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大力发展有机稻、富硒稻等,促进粮食品质提升。
抓好“三品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广西放手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从2015年起,以提升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启动广西农业“10+3”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品种定大局,以品质保安全,以品牌增效益。 一是 重点抓好1500万亩糖料蔗、1500万亩水果、1500万亩秋冬蔬菜“三个1500万亩”大宗特色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二是 着力推进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蚕桑、食用菌、罗非鱼、肉牛肉羊、生猪等十大特色种养产业提升行动。每个产业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安排一笔专项资金,明确一名厅级干部具体主抓,连续推进3年。 三是 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国内最大的2万多平方公里富硒区域优势,通过引入新型主体、制定标准等办法,做大做强富硒农业。通过种养结合,打通种养业之间的通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点推进桑树多功能开发和利用糖料蔗废料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用好用活广西丰富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重点挖掘利用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激活要素潜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广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各种要素潜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是积极盘活农村“三资”。 努力抓住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机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有针对性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通过建立小微型金融机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特色产业和村级担保基金等,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等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抓好北流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梧州市长洲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两个试点,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释放农村资产活力。 二是全面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把创建示范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在2014年全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5亿元成功创建12个示范区的基础上,2015年起用三年时间,争取逐步实现每个涉农县(市、区)都建立一个自治区级或市级示范区,预计总投资11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5亿元。对获得认定的自治区级示范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一定奖励,今年自治区财政已奖励12个示范区9600万元。 三是高标准建设“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 在2014年自治区整合资金12.97亿元开展5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整合资金22.32亿元,建设80万亩“双高”基地,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建成500万亩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双高”基地,从根本上提升广西蔗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5年通过预算整合项目资金6.1亿元,集中用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小块并大块”、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推进土地整合,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