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河北电台广播剧《战机,他用生命托起》:细节之处现真情
一架架飞机从海面升起,震耳欲聋;一阵阵波涛在海中荡漾,汹涌澎湃。在雄浑的音乐声中,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三集广播连续剧《战机,他用生命托起》拉开了帷幕。随着罗阳和梁衡对话的展开,听众被带到了2013年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罗阳的工作生活中。
罗阳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带领技术人员创造了从设计图纸到试飞成功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由于过度辛劳,2012年11月25日上午,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
在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根据罗阳事迹改编的广播连续剧《战机,他用生命托起》紧扣时代主题,在电波中将一部荡气回肠的时代颂歌展现在听众面前。在收听该剧的过程中,听众时而唏嘘感叹,时而热泪盈眶,情绪也随着剧情的展开起伏跌宕。究其原因,无非一个“情”字。
在广播剧中,情感的展现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音乐的烘托、台词的感染等,但细节的描述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细节 “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层面上一个细小的环节,是构成人物及环境特征的最小单位。”细节“既可以是语言、动作,也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表情或神态。”
第一,电波之间传递伉俪之情
古代“伉俪”一词指的是相匹敌的配偶,也就是说“事业各自有成,生活情趣又相仿的夫妻”,今天不管什么样的夫妻都可以称为“伉俪”。既然是夫妻就意味着相知相守、相伴相随。但是对于罗阳的妻子来说,听不到甜言蜜语,等不到花前月下,有的只是只言片语的问候。即便是这样的问候,在广播剧中,也更多地体现在电波中。三次通话过程都很简短,分别发生在罗阳回家之前、罗阳离家之前以及“歼—15”成功着舰之后。
三次夫妻之间的通话,每次通话过程都只不过半分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时髦的称呼,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默默的牵挂。简单的话语,却满是关心与支持、信任与感激。这些细节的描写 “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利得多。”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细节决定成败。
第二,细微之处展现舐犊之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莫过于母爱。在6月29日罗阳生日这天,妈妈找到了罗阳的出生证。这让罗妈妈无比兴奋。在妈妈眼中,罗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如今啊,这小脚丫啊都长成两只大脚板了。可是,脚再大,在妈眼里,也还是个孩子”。妈妈还找出了罗阳两张三好学生的奖状,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这两张奖状,也许并不能代表罗阳的成功,可罗妈妈却无比珍视。
苏记者看到书架上好多飞机模型,这是罗阳的宝贝,更是罗妈妈的宝贝,罗妈妈一直保留着。在罗妈妈看来,这些东西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罗阳临行前,罗妈妈特意给儿子买的蝴蝶兰,放在了门厅里,期待等罗阳回来时,一进门就能看到。母子约好,妈妈包好酸菜馅的饺子等罗阳归来。罗阳挥手向妈妈告别,谁知竟会成为永别。
这一幕幕细微的描述,无不展现了一个道理:儿子些许的成功,对母亲来说就是巨大的骄傲,儿子丁点的劳累,对母亲来说就意味着无比的煎熬,儿子的点点滴滴,都成为母亲永远的回忆。
“将物件细节设置成为一部影视作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核心,通过物件细节来使事件纠葛化、强化冲突,推动剧情发展。这类物件细节往往贯穿全片始终,在叙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罗阳的出生证到三好学生奖状,从飞机模型到蝴蝶兰,这些物件细节无不展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依恋,同时也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并预示了悲剧的结局——儿子终究没有看到妈妈特意买的蝴蝶兰,没能吃上妈妈包的酸菜馅的饺子。罗妈妈在经历了失去丈夫的痛苦之后,将再次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