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起跑线上,何谓输赢?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些家长追求识字、算术、英语的强化提高,不接受孩子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慢慢成长,催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敬照
考虑再三,马女士还是决定让即将上大班的儿子转园。“9月份一开学就转,这家幼儿园承诺教识字、算术和英语。”马女士介绍,现在儿子上的是一所公办园,什么也不教,这样下去上了小学肯定跟不上。
“我们园也曾遇到因为不教识字、算术而要求转园的家长。”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方芳表示,一些家长以为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是学习。其实,3-6岁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更应该重视孩子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小学化”倾向会有哪些危害,3-6岁儿童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哪些育儿观念是不正确的?近日,记者邀请部分工作在学前教育一线的幼儿园园长,共同探讨科学育儿路径。
“小学化”倾向易拔苗助长 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造成‘小学化’倾向,与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的育儿观念有关。”石家庄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国晓虹表示,家长们在一起交流时,往往是说这家孩子认识好几百个字了,那家孩子能算20以内的算术了。而且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成为孩子聪明程度的一种衡量标准。“于是,你孩子能认50个字,我就让孩子认识80个字,在这种错误观念的驱使下,‘小学化’倾向变得越来越突出。”
国晓虹认为,部分民办幼儿园为了追逐生源一味迎合家长的错误观念,也对“小学化”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民办幼儿园,公然以教识字、算术作为办园特色,吸引生源。”
那么“小学化”倾向会造成哪些危害?“幼儿教育小学化,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提前写字对孩子肌肉和骨骼发育不利。”石家庄市桥东区第三幼儿园园长关彦然介绍,除了在内容上提前识字、做计算题,“小学化”倾向还表现为集体教学模式,即我教你听,这不符合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效果也不好。“而且过于强化幼儿知识性教育,会扼杀他们天真烂漫的个性,不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和训练。”
“小学化的数学教学不是通过实物进行,是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比如8+5的算术题,他们是通过满10进1的方式,即8+5=8+2+3=13。而3-6岁儿童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抽象思维方式,不能完全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国晓虹表示,在一二年级可以一个星期学会的算术题,在幼儿园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这其实就是拔苗助长,严重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失去对数字的兴趣。”
“这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表现突出,但到了三、四年级就容易出现学习‘跟不上’的现象。”方芳表示,把小学应学的知识提早学了,容易造成学习浮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到小学高年级课程有点难了,学习能力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不少学生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洗手时能够细心 以后看书、写字同样会细心
“对3-6岁儿童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芳表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甚至是“独二代”,享受着家长全方位的悉心呵护,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毫不夸张。而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3-6岁儿童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方芳介绍,她们幼儿园从小班一入学就要求孩子自己洗手、自己喝水、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我们还把每一个环节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让孩子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还注意用心、细心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芳表示,现在洗手时能够细心,以后看书、写字同样也就会细心。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感知、观察、体验、探索中,提升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关彦然还表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孩子非常重要。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在与人相处方面,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意识明显欠缺。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灌输给孩子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受气”等错误观念。“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需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们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但他们得到的不是帮助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关彦然说。
“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着重培养孩子观察、动手、表达、与人交往以及自我约束和控制等能力。”方芳建议,《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方面,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达到这些目标进行了详尽说明,家长应该认真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