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起跑线上,何谓输赢?

04.06.2014  10:07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些家长追求识字、算术、英语的强化提高,不接受孩子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慢慢成长,催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考虑再三,马女士还是决定让即将上大班的儿子转园。“9月份一开学就转,这家幼儿园承诺教识字、算术和英语。”马女士介绍,现在儿子上的是一所公办园,什么也不教,这样下去上了小学肯定跟不上。 
        “我们园也曾遇到因为不教识字、算术而要求转园的家长。”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方芳表示,一些家长以为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是学习。其实,3-6岁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更应该重视孩子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小学化”倾向会有哪些危害,3-6岁儿童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哪些育儿观念是不正确的?近日,记者邀请部分工作在学前教育一线的幼儿园园长,共同探讨科学育儿路径。

 
        “小学化”倾向易拔苗助长  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造成‘小学化’倾向,与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的育儿观念有关。”石家庄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国晓虹表示,家长们在一起交流时,往往是说这家孩子认识好几百个字了,那家孩子能算20以内的算术了。而且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成为孩子聪明程度的一种衡量标准。“于是,你孩子能认50个字,我就让孩子认识80个字,在这种错误观念的驱使下,‘小学化’倾向变得越来越突出。” 
        国晓虹认为,部分民办幼儿园为了追逐生源一味迎合家长的错误观念,也对“小学化”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民办幼儿园,公然以教识字、算术作为办园特色,吸引生源。” 
        那么“小学化”倾向会造成哪些危害?“幼儿教育小学化,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提前写字对孩子肌肉和骨骼发育不利。”石家庄市桥东区第三幼儿园园长关彦然介绍,除了在内容上提前识字、做计算题,“小学化”倾向还表现为集体教学模式,即我教你听,这不符合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效果也不好。“而且过于强化幼儿知识性教育,会扼杀他们天真烂漫的个性,不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和训练。” 
        “小学化的数学教学不是通过实物进行,是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比如8+5的算术题,他们是通过满10进1的方式,即8+5=8+2+3=13。而3-6岁儿童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抽象思维方式,不能完全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国晓虹表示,在一二年级可以一个星期学会的算术题,在幼儿园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这其实就是拔苗助长,严重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失去对数字的兴趣。” 
        “这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表现突出,但到了三、四年级就容易出现学习‘跟不上’的现象。”方芳表示,把小学应学的知识提早学了,容易造成学习浮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到小学高年级课程有点难了,学习能力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不少学生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洗手时能够细心  以后看书、写字同样会细心

        “对3-6岁儿童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芳表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甚至是“独二代”,享受着家长全方位的悉心呵护,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毫不夸张。而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3-6岁儿童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方芳介绍,她们幼儿园从小班一入学就要求孩子自己洗手、自己喝水、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我们还把每一个环节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让孩子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还注意用心、细心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芳表示,现在洗手时能够细心,以后看书、写字同样也就会细心。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感知、观察、体验、探索中,提升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关彦然还表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孩子非常重要。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在与人相处方面,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意识明显欠缺。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灌输给孩子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受气”等错误观念。“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需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们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但他们得到的不是帮助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关彦然说。 
        “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着重培养孩子观察、动手、表达、与人交往以及自我约束和控制等能力。”方芳建议,《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方面,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达到这些目标进行了详尽说明,家长应该认真读一读。

 

        家长凡事为孩子代劳  其实是自私的表现 
        “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照顾的对象,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平等的人,要让他们独立做能做的事,不能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方芳认为,家长凡事为孩子代劳,其实是自私的表现,他们觉得孩子干不好,到头来还得他们帮助收拾、清理,还不如直接替孩子干了省事。“孩子从站立到行走,每一步都是孩子自己来完成的,家长要相信孩子,他们能行。” 
        “现在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可以独立吃饭、穿衣、做事,也能较好地与人相处,可一到家里就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国晓虹表示,家长的言传身教更能引导孩子价值观和性格的形成。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背道而驰,教师对幼儿各种行为的培养,在家庭中得不到良好的衔接和延续,那么教育成果就无法在孩子身上显现。 
        国晓虹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在一点一滴中让孩子获得成长。“比如,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一下而家长视而不见,这就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好多不良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要把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 
        针对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兴趣班的现象,国晓虹表示,让孩子接触更多方面的刺激、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家长要把握好度,不要太多,更不要设立功利性目标,比如要考过多少级、达到什么水平。兴趣班的起点是兴趣,归宿点也应该是兴趣。如果一味盲目追求什么目标,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项目的兴趣,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相关 
        河北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王敬照)5月27日,河北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在石家庄华北幼儿园举行。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教育部决定,从2012年起,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在全国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今年的主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科学育儿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我省要求,各地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切实把学前教育政策、先进理念、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育儿方式等变成全社会的共识。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开展家庭、社区宣传活动,通过组织游戏活动开放日、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社区文艺演出等,宣传科学保教和科学办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