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幸福的滋味——记河北石家庄幸福城市建设
编者按
2011年5月至今,在6次幸福城市调查中,我市均列榜单前10名,其中两次排名第一。“幸福石家庄”已成为我市闪亮的城市品牌名片。7月6日出版的《经济日报》以两个版的篇幅对我市的幸福城市建设进行解读,通过记者进社区、访学校、问就业、看变化,倾听群众最真切的心声。同时,专家、学者深入解析幸福含义,探索发展路径,探寻并解开城市的幸福密码,进一步推动“幸福中国”和“幸福石家庄”的建设。本报今日全文转发通讯《品味幸福的滋味 》和《经济日报》总编辑张小影的署名文章《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济日报记者 王 晋 王 琳
这是一座“幸福之城”。
2011年5月至今,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先后在全国百个城市以上范围开展过6次幸福城市调查,石家庄市均列榜单前10名,其中两次排名第一。这不禁让人好奇,石家庄人的幸福感源自哪里?石家庄市是如何造就幸福城市的?《经济日报》记者来到石家庄,进社区、访学校、问就业、看变化,倾听当地群众最真切的心声,探寻并试图解开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
感受幸福的温度
7月4日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静谧的校园里,在石家庄市赞皇县第二中学,几栋砖红色的楼宇间,绿树红花点缀其间,明丽的色彩让人感觉很温馨。
“我喜欢在这里上学。”30班的学生韩昱略显羞涩,这个山区的孩子告诉记者,“这里的教室里有电子白板,还有明亮宽敞的图书馆和宿舍。我喜欢音乐课,会看五线谱,喜欢唱励志的歌。我想报考市里的重点高中,将来还要考大学。”
韩昱领着记者走进自己的宿舍,8个女生住一间宿舍,上下铺,房间有阳台,带独立卫生间。韩昱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还有补贴,上学基本上不花钱。”
赞皇县是国家贫困县。在石家庄,赞皇、元氏、平山等6个山区县集中了45个乡镇60多万人口,一直是扶贫的难点。2011年初,石家庄市启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利用2年至3年时间,将深山区居住偏僻、散落在教学点的4万余名孩子集中安置就读,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走出大山。项目学校贫困学生吃、住、行全部免费。小学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76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2400元,交通费450元。截至目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际完成投资9.08亿元。
“教育扶贫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我们努力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赞皇县县长王涛说,二中的老师是从各县镇中学经过笔试、面试精挑细选出来的,与市重点中学结成帮扶对子,“今年这里诞生了全县的中考状元。”
就业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判断一座城市幸福与否,就业水平是重要因素。请看一组数据:2011年至2014年,石家庄市生源高校毕业生23.8万人,回石家庄市19.62万人,实现就业19.32万人,就业率98.5%,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连续4年为零。
与就业相比,创业有巨大的倍增效应。在石家庄市创业服务大厅,创业者可以得到创业咨询、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多项帮扶。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在全国创建了集QQ群、微博、微信、短信群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石家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网络公众平台”,累计向毕业生发送信息100多万条。2014年至今,共帮扶2865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带动8436人就业。
体会幸福的厚度
民生优先,让真金白银流向教育、医疗、社区文化建设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
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垂柳依依,倒映水中。太平河岸边优美的景色,让不少市民流连忘返。“河岸那边种的是桃树,这边是柳树,每到春天,桃红柳绿,特别美!你看,这是垂丝海棠,那是丁香、红枫,一步一景,处处是景。”说起绿化,石家庄市园林局党组副书记、城市水系管理处处长陈新位如数家珍。“2013年,太平河二期提升改造工程施工前,这里垃圾遍地、杂草丛生。通过改造,环境变美了,沿线铺设了双向全长8.2公里的绿道,还开设了市民驿站,提供便民服务。”
“周末我们常过来玩,今天是儿子开车带着全家人来的。”正在河边休息的杜淑玲阿姨告诉记者,她今年65岁,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刚退休那会儿,喜欢到其他省市旅游,总觉得石家庄有点儿土。这几年,城市环境变化太大了,我觉得家乡挺美的。”
生态环境的升级,让市民幸福感随之升级。截至2014年底,石家庄建成区绿地面积8511.42公顷,绿地率40.47%,绿化覆盖率44.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9平方米。
变美的不仅是生态环境,还有社区文化环境。在裕华区金域蓝湾社区居委会,墙上贴的“社区文明之星”引人关注。“关爱社区之星”“健康活力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等传递着正能量。据介绍,这个社区有2872户、9263人,人员结构参差不齐。为了创建和谐家园,社区居委会成立七彩志愿服务队,开展一系列活动服务居民。在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还开设了燕赵社区大讲堂、“动起来”健身房、“其乐融融”棋牌室、“轻歌曼舞”舞蹈室等。
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张小影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对于个人而言,幸福是对获得良好生活状态的满足感。对于国家而言,幸福是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幸福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和精神上的舒畅愉悦,更包含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带来的自豪感。
我们党始终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和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石家庄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的历史不算悠久,经济总量也不是特别靠前,但在各大研究机构的调查榜单中,石家庄却连续六次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幸福感指数名列前茅。这不免让人好奇,石家庄的幸福密码究竟是什么?
我们深深感到,近些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幸福城市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不少经验和做法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价值。
一是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夯实建设幸福城市的物质基础。从2010年到2014年,石家庄的GDP从3400亿元增长到5100亿元,财政收入从387.9亿元增长到681亿元。5年间,全市民生支出从213.1亿元上升到452.9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从69.9%提升到80%。百姓收入也在稳步增长,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4万元、1.11万元。政府手里有了钱,老百姓袋子里也有了钱,幸福就有了底气。
二是高度重视民生,让发展红利不断惠及百姓。几年来,石家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百姓居住困难、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健全建立解困帮危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帮助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解决了许多困难,用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成果,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随之上升。
三是着力培育蓬勃向上的文明力量,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在石家庄,活跃着一大批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志愿者、河北雷锋、文明公民标兵,他们的故事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聚集起共同建设幸福城市的智慧和力量。群众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幸福感的境界。
四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自觉地为幸福加分。如今的石家庄已是遍地绿荫、随处花园,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空气质量与百姓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虽然大气环境的治理不是一时一地能解决的,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连续多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力求使明天的石家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让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升级。
石家庄的经验和做法归结起来,就是扎扎实实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持续不断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说,衡量一个地方的党委政府工作做得怎么样,要看当地群众是哭了还是笑了。调研采访中,群众用肺腑感言和满脸微笑告诉我们,生活在石家庄,他们是满意的,是幸福的。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中,中心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石家庄的经验启示我们,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群众的幸福感相辅相成。没有一定的发展质量,很难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群众的自觉参与,城市的发展也很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好生活的基础就不牢靠。连续6次入选幸福城市,充分证明了广大市民对石家庄经济发展、城市巨变和社会生活的高度认同。在这背后,是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一笔笔民生的支出,是党和政府惠民生、谋民利的质朴情怀,也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拼搏奉献。
(本文刊载于7月6日《经济日报》
作者系《经济日报》总编辑)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