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新乐章
□本报记者 王 静
新一年的脚步,总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至。
话及民生,恰如一股裹挟着暖流的春风,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油盐柴米的生活。民之生计,可以是一餐饭、一段路、一棵树、一片草。而始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的,是住房、是就业、是上学、是医疗、是养老……汇聚民心,关乎大局。
2014年,我市继续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山区教育扶贫、保障就业、居民健康、社会平安等方面着手,件件实事直指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热点,切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大手笔的民生保障投入、一再拉长的“民生账单”背后,连接着千家万户,受益的是每一个百姓。
回望过去的一年,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次第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百姓的心坎里、口碑中,向我们娓娓道来。
做好改善民生“加减法”
民生是由一件件实事堆成的,改善民生就必须抓好每一个实事;民心是由一个个市民组成的,符合民心就必须让每一位市民满意。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同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
2014年,对于今年45岁的纪女士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她干月嫂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4月份开始,她又慕名到人社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参加了再次培训。“现在的雇主都希望找到业务熟练的月嫂,我们自己的业务水平高了,收入也就提高不少。”纪女士说。
2014年,我市把促进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作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全方位提升就业援助和服务水平。截至10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实现8.9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3%,预计到年底新增就业10万人; 10月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4%,预计到年底完成5.2万人。
2014年,创业也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基调,省会的各大创业孵化园对创业的帮扶,已经从最初的提供免费场地,延伸到现在的各种创业指导,真正实现了一条龙服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上了这条道路。截至10月底,我市创业培训完成1.1万人,孵化基地入驻创业实体936户,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4.74亿元,直接扶持9060人创业,间接带动1.8万人实现就业。80后小伙儿王向来就是其中的一位。虽然入驻省会创业孵化园才一个月的时间,他的汽车内饰产品就已经成功打开了国外市场。
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重中之重。这一年,我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确保实现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的工作目标。
在桥西区劳动就业服务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的窗口,几乎见不到高校毕业生的身影。业务“无人前来办理”,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我市的市县乡三级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动态数据库,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街道)、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遍布城市各角落的实名信息监测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实时动态监测,并且大部分得以分流在基层岗位。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给予二次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等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2014年,我市生源高校毕业生6.4万人,回我市54225人,截至10月底,已就业50537人,就业率93.2 %。
改善民生需要做好“加减法”。一方面要努力保障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做好“加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群众在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做好“减法”。通过这“一加一减”,使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分享发展成果。
“没想到我们也能住进这么高档的社区,不仅户型好、居住环境没得说,出行也比以前方便多了。”前不久入住“名都花园”的赵女士充满了喜悦。她说,如今这个40多平方米的套间,不仅水电设施齐全而且费用低廉,这为原本拮据的生活节省了不少的开支。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亦是民生所盼。为了让百姓圆上安居梦,我市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4年,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78万套,竣工2.15万套,分配入住2.03万套,推出了两房并轨、租售并举、租补分离、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公共保障房、探索“四房”并轨等多项创新措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格局。
民生跟着“民声”走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孩子们‘人人读好书’?”“怎样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在这里,百姓急盼的“民声”,成了民生幸福工程的指向标。
“嘀嘀、嘀嘀……”一阵急促的提示音在市一院功能科诊断室里响起。功能诊断专家赵英莉赶紧来到电脑前,打开网上会诊平台,对心电图进行仔细审阅。在网络平台的另一端,长安区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里,58岁的王瑞正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我们这个心电图通过网络直接上传到市第一医院,那里的专家给我们阅图诊断。结果再通过网络传回社区,作为为患者治疗的依据。”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王爱萍说。
我市的社区远程心电会诊平台是市第一医院和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建设的,6月1日起正式在全市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线运行。市卫生计生委投资100万元,购置了远程心电图机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分别配发给这2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凡是到社区就诊的患者,都可以在社区做心电图检查,由市一院专家作诊断,诊断结果再传回社区。这样,患者不用跑大医院,也不用排队挂号,在社区就能获得专家级的诊疗服务,价格还比医院便宜20%。
对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把子女培养成才,就是最大的民生。2014年秋季开学第一天,距离平山县城两百多里地的蛟潭庄镇黄家沟村的梁秀清就带着孩子到平山县二中初一年级报到。平山县二中是去年竣工的山区教育扶贫项目新建学校,占地40亩。教学实验楼、学生宿舍楼、食堂、浴室、图书馆样样齐全。这让一辈子待在山里的梁秀清感到高兴和欣慰。
2014年,我市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至今已进入第4个年头,一座座硬件设施完备的寄宿制学校拔地而起,破旧落后的小学校被逐步取代,孩子们不仅告别了披星戴月的上学路,还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这一年,我市还专门出台政策,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就读的山区六县45个乡镇的深山区学生高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免交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交通费、书费。
据市教育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中的山区初中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一改过去义务教育一结束就外出打工的状况。
2014年初中项目学校共有396名山区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其中,213名山区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占全部山区初中毕业生的54%,剩余183名学生全部升入职业高中就读。
民生无小事,小事关民生。
我市警方在警务站建站三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全市综合警务服务站拓展便民服务工作启动,宣布警务站增加11项便民服务职能。全市110个警务站均实现了交通违法行为查询、监控记录小型机动车(9座以下)交通违法、POS机罚款缴纳,60周岁以上人员驾驶本审验,机动车车主、驾驶人邮寄地址、联系电话信息变更备案,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开通失物招领平台,设置便民伞架和10把便民伞等6项服务职能;其中56个警务站还实现了办理辖区新出生婴儿入户申报登记,死亡户口注销登记,户口移入登记,出入境业务宣传、咨询解答和有关表格领取,《犬只准养证》申报和年检等5项服务职能。据统计,三年来我市警方的群众满意度由84.25%跃升到98.15%。
“笑声在风中飘荡,幸福像花儿一样。”文化为加速我市民生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百姓幸福生活增添了新的内涵。
7月22日,我市文化惠民卡启动试行。市民在博纳国际影城、太平洋影城等5家影院,书店有石家庄图书大厦、汇文书城等,剧场有洪顺曲艺社等,对文惠卡持有者实行会员价甚至比会员价更低。这也是我市文化惠民的新举措之一。
2014年,我市强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重点抓好霞光大剧院等剧场建设的同时,对市区51个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中心进行提档升级。一批精品力作不断呈现,“一月一名剧”、“石演大舞台”等常态化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文艺精品。在文化惠民活动中,我市文艺工作者将坚持为基层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服务、送帮扶,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红利。
一场场免费放映的电影,让艺术走进农村群众生活;一间间农家书屋,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不打麻将学知识”;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热情。
民生跟着“民声”走,民生“落地”了,幸福的笑容就会挂在群众的脸上。
改善民生,符合民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
纺织工人何亚新,癫痫、脑出血、左眼失明,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我市将他列为特困职工,一年就给予一万多元的帮扶资金。他说:“在我遇到困难时,政府伸出手,给我依靠。”
正午时分,行唐县中伏留村67岁的失独老人张贵才,坐在政府帮忙修建的红瓦房里,看着阳光洒满院落,微笑重新爬上脸庞。“每月领着补助金,病了有人端汤送药,烦了有人聊天解闷,一日三餐有人照料,哪还能说不满足。”
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幸福程度,一道道民生考题,时刻考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宽度”。
一个孩子维系着几个家庭。如何帮助那些不幸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驱散阴霾,重拾阳光,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政府的责任。
我市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工作始于2004年。十年来,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加和社会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市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立体帮扶长效机制。除了“医养扶一体化”帮扶模式,我市还出台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扶助办法》,每月为计生特殊家庭发放经济补贴;全市推行126+X的亲情关怀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计生特殊家庭养老中心,利用社区阳光心灵驿站、365帮办中心、志愿服务站等载体,一次次登门、一句句问候、一张张联系卡,把这些失独老人拉进温暖的怀抱。
对于本来家境贫困的群众,一场大病更像一座山,压走了生活的勇气和治病的信心。单亲妈妈袁女士刚一知道自己得了恶性肿瘤,甚至打算放弃治疗。但一打听,医疗保险让她心里有了底。更让她意外的是,工会组织不仅给她送来1万多元的救助金、6000元的职工互助捐款,考上大学的女儿还拿到5000元的“金秋助学金”。如今袁女士病情稳定,今年还从工会拿到1000多元的生活费。“政府没有放弃我,我怎么能自己放弃自己?”袁女士说。
根据最新统计,我市现有特困职工、困难职工7358名。市政府在每年拨付市总工会15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对特困职工进行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对集中供热的特困职工家庭采暖费减免。
为了让残疾人能够融入社会,我市在市内四区建起10个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创建了市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有2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技能培训,为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清晨6时,天色已经大亮。裕华区卫生队裕华一组的环卫工人,像往常一样来到环卫作息房,开始领取他们的免费早餐。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如今,市内四区及高新区的所有6500名一线环卫工人,每天都吃上了免费的热早餐。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举措,让广大环卫战线上的职工们再一次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
正值午后,一群小孩子在小广场上嬉戏,老人们坐在一起纳凉聊天,阳光透过树阴的缝隙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祥和的图画。“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沿东小区通过对社区中心广场、生活区主路和便道翻修,整治修缮小区北门,粉刷住宅楼沿街外立面和楼道等一系列措施,不仅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优美舒适的活动场所,呈现出文明、安全、舒适的社区幸福图。据统计,去年开展的老旧住宅小区改善已惠及家庭达16.2万户。今年我市再对百余个老旧小区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民生至,心所向。
为把石家庄建设得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有魅力,市委、市政府把一件件实事办到民生最需处、最想处、最急处,人民群众看到了一个既能办成“大事”又能办好“小事”的政府。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地”,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积攒了信心,酝酿了幸福。
改善民生需要做好“加减法”。一方面要努力保障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做好“加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群众在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做好“减法”。通过这“一加一减”,使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分享发展成果。
“没想到我们也能住进这么高档的社区,不仅户型好、居住环境没得说,出行也比以前方便多了。”前不久入住“名都花园”的赵女士充满了喜悦。她说,如今这个40多平方米的套间,不仅水电设施齐全而且费用低廉,这为原本拮据的生活节省了不少的开支。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亦是民生所盼。为了让百姓圆上安居梦,我市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4年,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78万套,竣工2.15万套,分配入住2.03万套,推出了两房并轨、租售并举、租补分离、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公共保障房、探索“四房”并轨等多项创新措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格局。
民生跟着“民声”走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孩子们‘人人读好书’?”“怎样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在这里,百姓急盼的“民声”,成了民生幸福工程的指向标。
“嘀嘀、嘀嘀……”一阵急促的提示音在市一院功能科诊断室里响起。功能诊断专家赵英莉赶紧来到电脑前,打开网上会诊平台,对心电图进行仔细审阅。在网络平台的另一端,长安区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里,58岁的王瑞正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我们这个心电图通过网络直接上传到市第一医院,那里的专家给我们阅图诊断。结果再通过网络传回社区,作为为患者治疗的依据。”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王爱萍说。
我市的社区远程心电会诊平台是市第一医院和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建设的,6月1日起正式在全市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线运行。市卫生计生委投资100万元,购置了远程心电图机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分别配发给这2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凡是到社区就诊的患者,都可以在社区做心电图检查,由市一院专家作诊断,诊断结果再传回社区。这样,患者不用跑大医院,也不用排队挂号,在社区就能获得专家级的诊疗服务,价格还比医院便宜20%。
对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把子女培养成才,就是最大的民生。2014年秋季开学第一天,距离平山县城两百多里地的蛟潭庄镇黄家沟村的梁秀清就带着孩子到平山县二中初一年级报到。平山县二中是去年竣工的山区教育扶贫项目新建学校,占地40亩。教学实验楼、学生宿舍楼、食堂、浴室、图书馆样样齐全。这让一辈子待在山里的梁秀清感到高兴和欣慰。
2014年,我市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至今已进入第4个年头,一座座硬件设施完备的寄宿制学校拔地而起,破旧落后的小学校被逐步取代,孩子们不仅告别了披星戴月的上学路,还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这一年,我市还专门出台政策,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就读的山区六县45个乡镇的深山区学生高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免交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交通费、书费。
据市教育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中的山区初中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一改过去义务教育一结束就外出打工的状况。
2014年初中项目学校共有396名山区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其中,213名山区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占全部山区初中毕业生的54%,剩余183名学生全部升入职业高中就读。
民生无小事,小事关民生。
我市警方在警务站建站三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全市综合警务服务站拓展便民服务工作启动,宣布警务站增加11项便民服务职能。全市110个警务站均实现了交通违法行为查询、监控记录小型机动车(9座以下)交通违法、POS机罚款缴纳,60周岁以上人员驾驶本审验,机动车车主、驾驶人邮寄地址、联系电话信息变更备案,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开通失物招领平台,设置便民伞架和10把便民伞等6项服务职能;其中56个警务站还实现了办理辖区新出生婴儿入户申报登记,死亡户口注销登记,户口移入登记,出入境业务宣传、咨询解答和有关表格领取,《犬只准养证》申报和年检等5项服务职能。据统计,三年来我市警方的群众满意度由84.25%跃升到98.15%。
“笑声在风中飘荡,幸福像花儿一样。”文化为加速我市民生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百姓幸福生活增添了新的内涵。
7月22日,我市文化惠民卡启动试行。市民在博纳国际影城、太平洋影城等5家影院,书店有石家庄图书大厦、汇文书城等,剧场有洪顺曲艺社等,对文惠卡持有者实行会员价甚至比会员价更低。这也是我市文化惠民的新举措之一。
2014年,我市强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重点抓好霞光大剧院等剧场建设的同时,对市区51个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中心进行提档升级。一批精品力作不断呈现,“一月一名剧”、“石演大舞台”等常态化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文艺精品。在文化惠民活动中,我市文艺工作者将坚持为基层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服务、送帮扶,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红利。
一场场免费放映的电影,让艺术走进农村群众生活;一间间农家书屋,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不打麻将学知识”;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热情。
民生跟着“民声”走,民生“落地”了,幸福的笑容就会挂在群众的脸上。
改善民生,符合民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
纺织工人何亚新,癫痫、脑出血、左眼失明,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我市将他列为特困职工,一年就给予一万多元的帮扶资金。他说:“在我遇到困难时,政府伸出手,给我依靠。”
正午时分,行唐县中伏留村67岁的失独老人张贵才,坐在政府帮忙修建的红瓦房里,看着阳光洒满院落,微笑重新爬上脸庞。“每月领着补助金,病了有人端汤送药,烦了有人聊天解闷,一日三餐有人照料,哪还能说不满足。”
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幸福程度,一道道民生考题,时刻考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宽度”。
一个孩子维系着几个家庭。如何帮助那些不幸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驱散阴霾,重拾阳光,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政府的责任。
我市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工作始于2004年。十年来,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加和社会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市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立体帮扶长效机制。除了“医养扶一体化”帮扶模式,我市还出台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扶助办法》,每月为计生特殊家庭发放经济补贴;全市推行126+X的亲情关怀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计生特殊家庭养老中心,利用社区阳光心灵驿站、365帮办中心、志愿服务站等载体,一次次登门、一句句问候、一张张联系卡,把这些失独老人拉进温暖的怀抱。
对于本来家境贫困的群众,一场大病更像一座山,压走了生活的勇气和治病的信心。单亲妈妈袁女士刚一知道自己得了恶性肿瘤,甚至打算放弃治疗。但一打听,医疗保险让她心里有了底。更让她意外的是,工会组织不仅给她送来1万多元的救助金、6000元的职工互助捐款,考上大学的女儿还拿到5000元的“金秋助学金”。如今袁女士病情稳定,今年还从工会拿到1000多元的生活费。“政府没有放弃我,我怎么能自己放弃自己?”袁女士说。
根据最新统计,我市现有特困职工、困难职工7358名。市政府在每年拨付市总工会15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对特困职工进行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对集中供热的特困职工家庭采暖费减免。
为了让残疾人能够融入社会,我市在市内四区建起10个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创建了市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有2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技能培训,为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清晨6时,天色已经大亮。裕华区卫生队裕华一组的环卫工人,像往常一样来到环卫作息房,开始领取他们的免费早餐。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如今,市内四区及高新区的所有6500名一线环卫工人,每天都吃上了免费的热早餐。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举措,让广大环卫战线上的职工们再一次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
正值午后,一群小孩子在小广场上嬉戏,老人们坐在一起纳凉聊天,阳光透过树阴的缝隙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祥和的图画。“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沿东小区通过对社区中心广场、生活区主路和便道翻修,整治修缮小区北门,粉刷住宅楼沿街外立面和楼道等一系列措施,不仅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优美舒适的活动场所,呈现出文明、安全、舒适的社区幸福图。据统计,去年开展的老旧住宅小区改善已惠及家庭达16.2万户。今年我市再对百余个老旧小区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民生至,心所向。
为把石家庄建设得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有魅力,市委、市政府把一件件实事办到民生最需处、最想处、最急处,人民群众看到了一个既能办成“大事”又能办好“小事”的政府。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地”,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积攒了信心,酝酿了幸福。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