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财政部于2018年1月25日举行发布会,发布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并回答了与会记者提问。
王庆阁: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财政部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
近期,我国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公布,社会各界对2017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也非常关心。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财政部国库司负责人娄洪先生,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先生,税政司副巡视员袁海尧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请娄洪先生发布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
娄洪: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通报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
2017年,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全年财政收支情况较好,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567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119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1448亿元,同比增长7.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44360亿元,同比增长10.7%;非税收入28207亿元,同比下降6.9%。
今年以来,主体税种多数增长较快。主要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56378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改征增值税下降5.7%。
2.国内消费税10225亿元,同比增长0.1%。
3.企业所得税32111亿元,同比增长11.3%。
4.个人所得税11966亿元,同比增长18.6%。
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5969亿元,同比增长24.9%;关税2998亿元,同比增长15.1%。
6.出口退税13870亿元,同比增长14.1%。
7.城市维护建设税4362亿元,同比增长8.1%。
8.车辆购置税3281亿元,同比增长22.7%。
9.印花税2206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069亿元,同比下降14.6%。
10.资源税1353亿元,同比增长42.3%。
1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4910亿元,同比增长14.2%;土地增值税4911亿元,同比增长16.6%;房产税2604亿元,同比增长17.3%;城镇土地使用税2360亿元,同比增长4.6%;耕地占用税1652亿元,同比下降18.6%。
12.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税收收入944亿元,同比增长8.5%。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330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9859亿元,同比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3471亿元,同比增长7.7%。
从主要支出科目情况看:教育支出30259亿元,增长7.8%;科学技术支出7286亿元,增长1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367亿元,增长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812亿元,增长1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4600亿元,增长9.3%;节能环保支出5672亿元,增长19.8%;城乡社区支出21255亿元,增长15.6%;债务付息支出6185亿元,增长21.9%。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1-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1462亿元,同比增长34.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57637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2059亿元,同比增长40.7%。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1-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0700亿元,同比增长32.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2684亿元,同比增长6.7%;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支出58016亿元,同比增长34.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51780亿元,同比增长37.1%。
三、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情况
1-12月累计,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579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44亿元,同比下降13%;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13.2%。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
1-12月累计,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011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766亿元,同比下降18.2%;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245亿元,同比增长2.1%。
王庆阁:感谢娄洪先生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
第一财经: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形势总体较好,请问去年的财政收入运行与往年相比有哪些亮点?
娄洪:谢谢您的提问。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运行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新特点:
一是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收入增速加快。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向好,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4%,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分别加快2.9个和6.3个百分点,扭转了近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逐年放缓的态势。
二是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收入占比回升,财政收入质量提高。2017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全国税收收入特别是包括国内流转税、所得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在内的主要税种收入,出现较快增长;非税收入受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取消或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较多。相应地,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占比和主要税种收入占比,分别达到83.7%、75.1%,较上年分别提高2个、1.9个百分点。
三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税收增势强劲,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在税收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受《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等带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分别增长23.5%、20.9%、21.6%;受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减税降费政策提振经济主体活力,以及居民文化、旅游、信息等新兴消费需求旺盛等带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分别增长17.4%、55.1%、36%。
四是实体经济回暖带动工商业相关税收增加较多,税收增收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随着工业生产逐步回暖、商业经营不断改善,工业税收增速回升至15.9%,批发零售业税收增速回升至20.3%,带动工商业相关税收对全部税收的增收贡献率大幅提高。相应地,2017年第二产业税收和第三产业税收对全部税收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48.4%、51.7%,几乎平分秋色,比2016年的第二产业减收、第三产业贡献全部增收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是中西部地区增收贡献率明显提高,区域间财政收入增长的均衡性进一步提高。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7%、9.5%和5.3%,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分别为56%、30.3%、13.7%。其中,中西部地区增收贡献率达到44%,比2015年、2016年分别提高4.5个和24.8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我注意到,2017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您对2018年财政收入形势有什么判断?
娄洪:2017年,在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综合反映,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创”和“放管服”改革等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国内外需求回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经济持续稳中向好,为财政增收奠定良好的税源基础。2017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有所回暖,服务业发展增速较快,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从需求端看,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外贸进出口显著回升。
二是工业品价格较快上涨,带动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较快增长。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下,财政税收收入对工业品价格变化的弹性较高。2017年,全年 PPI由上年下降1.4%,转为上涨6.3%,带动了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快速增长;同时,因出厂价格上涨带来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大于因购进价格上涨带来的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相应带来企业利润和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情况下,受工业品价格快速上涨等因素带动,全年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8%和11.3%。
三是部分大宗进口商品量价齐升,带动进口环节税收较快增长。2017年,随着国内需求回暖,部分大宗进口商品量价齐升,加之部分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及优质消费品进口较快增长,全年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16.8%,相应带动全年进口环节税收(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关税)同比增长23.3%。
四是“双创”和“放管服”改革效应持续显现,激发增长动能和市场活力,带动相关税收较快增长。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动和“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9.9%;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15%和15.1%;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8.1%、51.1%。新设市场主体和新动能继续较快增长,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新模式和新业态蓬勃发展,为财政增收拓宽了税基,带动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税收较快增长。
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充分体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有效,有力促进了经济健康平稳发展,而经济发展也与财政增收形成了良性互动。但同时,部分地区也还存在基层财政增收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和挑战。2018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价格和进出口因素的增收作用可能减弱,减税降费措施的累积效应也将给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压力和挑战。总体判断,2018年财政收入将继续保持向好态势。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2017年财政支出结构看,有保有压、节用裕民的特点更加显著。请介绍一下财政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克冰:谢谢媒体记者的提问。2017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改革,财政资金投向更加精准高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一是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201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65218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68.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35168亿元,占全部转移支付的61.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向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困难地区倾斜,增强了落后和困难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其中,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1843亿元,增长19.7%;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239亿元,增长9.5%;资源能源型和东北地区阶段性财力补助300亿元,增长50%。
二是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科学技术支出7286亿元,增长11%,主要用于支持国家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推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工程建设,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222亿元,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全国节能环保支出5672亿元,增长19.8%,主要是支持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其中,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60亿元,增长43%,支持地方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三是强化民生领域经费保障,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扶贫支出3171亿元,增长38.7%。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增长30.3%,农业、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资金同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全国教育支出30259亿元,增长7.8%,支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5元提高到50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812亿元,增长16%,支持按5.5%左右的幅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以及提高低保补助标准,解决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问题。
四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在做好重点支出保障的同时,中央财政带头大力调整和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压减会议费、公务接待费、涉企补助等支出,改变项目支出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督促指导地方财政做好压减一般性支出等工作,避免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花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经济日报: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到,通过减税降费,2017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营改增作为其中最大的一项减税政策,是否已经落到了实处?
袁海尧:2017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全年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其中,减税方面主要包括:继续推进营改增,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进一步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在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放宽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条件,扩大优惠享受主体;将商业健康保险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延续实施到期的6项税收优惠政策。降费方面主要包括:取消、停征或减免43项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7项收费标准。取消和减免5项政府性基金,降低2项征收标准。取消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出台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等政策。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税措施。据统计,试点全面推开以来,实现了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其中,2017年1-11月,累计减税7162亿元。分行业看,改征增值税行业受益于试点政策安排,与缴纳营业税相比累计减税4711亿元。制造业等原增值税行业受益于可抵扣进项税增加,与试点全面推开前相比,累计减税2451亿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增值税特殊的抵扣机制,受收入成本结构、投资周期等因素影响,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在不同时点存在一定波动,并非每一个纳税人在每一个时点均实现税负下降。在营改增整体减税的同时,也有部分纳税人出现了税负不同程度上升的情况。对这些问题,财税部门高度重视,将密切跟踪试点运行情况,适时完善试点政策。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和辅导力度,帮助企业将政策用好用足。同时,企业也要创新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模式,主动适应税制转换的新要求。谢谢。
经济参考报:2017年地方债发行总体规模比2016年减少了近三成,尤其是置换债发行规模减少较多,请问这是什么原因?2017年,财政部打开了土地储备专项债和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的“前门”,这两类债券发行情况怎么样?2018年是否有望在“开前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王克冰: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第一,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下降问题。2017年,全国地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36万亿元,比2016年减少1.69万亿元。具体来看,2017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当年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批准的新增债务限额内发行的政府债券,共计1.59万亿元,全部是新增债券,比2016年新增债券规模增加0.42万亿元;另一部分是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偿还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发行的这部分债券并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可以称作置换债券,共计2.77万亿元,比2016年发行的置换债券规模减少2.11万亿元。置换债券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截至2014年底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总规模是被锁定的,随着置换工作顺利推进以及地方自行化解部分存量债务,待置换的存量债务自然会有所下降,截至2017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已累计发行置换债券10.9万亿元,目前尚未置换的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还有1.73万亿元,预计今年8月底前能够全面完成置换工作。
第二,关于专项债券管理改革问题。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经验,从2015年起,财政部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债券管理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试点发展实现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品种,立足我国国情,打造中国版的地方政府市政项目“收益债”。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依法开好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前门”,保障重点领域合理融资需求,更好发挥专项债券补短板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深化财政与金融互动,丰富地方政府债券品种,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水平。
2017年,全国地方累计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2407亿元、发行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440亿元,同时深圳市首次在深交所成功发行轨道交通专项债券20亿元,专项债券管理改革总体进展顺利。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方向,继续稳步推进专项债券管理改革,发挥市场化机制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保障重点领域合理融资需求。
王庆阁: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