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评奖应少些领导印象分

07.01.2016  17:37

  1955年,解放军实行历史上的第一次授衔。对此,毛泽东主动提出不当“大元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写了“降衔申请书”。然而个别人自恃功高,觉得自己的衔儿评得低了,有人为此落泪,有人扬言把军衔挂在狗尾巴上。为此毛泽东感叹:“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为评衔闹情绪,多数人觉得是失了面子,认为一样的打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

  避免因为奖赏而产生副作用,私企老板们有一套独特的做法,就是发红包。老板根据自己对员工工作成效的判断,于年终进行奖励,奖金用红包封起来,员工谁多谁少互不知情,自然没有了攀比。

  相对于私企,“公家”评奖要复杂得多。因为行使的是“公权力”,自然要讲究公平公正。公平公正说起来容易,实际运作起来并不简单。我在体制内工作期间,每年单位都在岁尾进行评奖。评奖过程采用集体投票表决形式,选出来的往往是人缘不错的好好先生,与工作成绩没有太多关系。

  近年来,我经常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评奖活动,很多时候还担任评委。这样半官半民的组织有明确的评奖标准,评委们也大多直率敢言,但公示出来的获奖结果,和集体讨论时有很大出入。询问组织者,答复往往是遭遇有关领导干涉,只能用“贡献突出”这样的含混词来肯定领导关照的人。

  前几日,我突然得知又一个评奖结果出来了,而我这个评委却没有受邀评奖,也没有听说有过相关讨论。我弄不明白,即便讲究民主集中制,也不能连走民主的程序也给省略了。长此以往,评奖的公信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年终评奖,是对先进的褒奖,也是对后进的鞭策。在各种评奖中,应该少些领导的印象分,没有领导存在感的评奖,往往更加能够做到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