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的故事】(二)武强年画传奇的历史

19.02.2015  10:25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年画的故事,请听第二篇《传奇的历史》,由河北台记者王成树、王美中,衡水台记者马顺采制:

武强地处黄河古道,曾经连通到大运河,发达的水运成为明清两代烧砖的皇窑,武强水运给故宫和北京城送去了坚固的城墙,也把武强年画送到了全国各地的大小集市。武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年画之乡”。

武强县在农业上是基本上得不到收入的,于是武强艺人为了养家糊口就开始刻印年画,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苦心来经营。”武强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这里自古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燕赵古战场,光靠种庄稼难以糊口。于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营生——制售年画。

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王玉鹏:我们这个地区比较低,是分洪区,雨水大的时候容易淹,雨水小的时候容易旱,农业收入不太好,老辈人们就选择了做年画。

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到了清末民初就达到了鼎盛。武强年画是手工民间工艺,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木版水彩套印制成,制作流程“绘、刻、印、裱”全部为手工工艺。鼎盛时,在武强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就有144家,周围68个村庄共有1500多个民间作坊从事年画的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在距离现在武强县城十五公里的南关,也就是当时武强的老县城,曾经是“家家户户有作坊”的繁荣景象。

武强年画博物馆讲解员王爱茹:在最鼎盛时期,武强南关年用纸量就高达1亿对开张,就是按解放前4万万人口计算,就是说每四个人就会买一张武强年画。

山东六府半边天,不如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及武强一南关。”民间传唱的这首歌谣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河北电台记者王成树、王美中,衡水电台记者马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