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17年田野考古取得新突破

22.01.2018  11:45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二十余个考古项目齐亮成绩单

石家庄市2017年田野考古取得新突破

1月18日至19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7年考古业务汇报会在省会举行。其间,20多个考古项目的负责人和参与者集中介绍了过去一年,河北省在考古勘探、发掘、文保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科研院所和京津晋鲁豫等省市研究所以及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近百人汇聚一堂,对河北省最新考古成果进行了集中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认为2017年河北考古成果丰硕。马圈沟遗址新发现三个文化层,把人类活动延伸至120万年左右,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序列;临漳邺城遗址确认了一些重要遗迹,已可初步勾勒出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大致分布状况和平面布局,为研究宫城的建筑格局、营建和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崇礼太子城遗址规制、建筑布局等全国罕见,发掘出土5件“尚食局”款印花碗,其极有可能是《金史》中记载的金章宗驻夏的泰和宫。

同时,专家一致认为,石家庄考古也取得新突破与新进展,除了此前本报报道的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的行唐故郡遗址外,还有一些考古发现也相当惊艳。其中,平山崔氏墓惊现我国最早通屏水墨山水画。2016年至2017年,河北省文研所、平山县文保所等在王母村西对一座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勘探。据了解,根据墓志记载及勘探结果,崔氏墓所在地是一处家族墓群,专家认为这幅通屏水墨山水画则对探究水墨山水画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在正定发现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累计出土文物2000余件……2017年,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轰动一时。据介绍,该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同时期开元寺寺庙建筑遗存,明确了开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北退缩的过程;其次,晚唐五代时期的城墙和宋金至明清时期的居民建筑遗存的发现展现了里坊制度破坏、开放型街巷发展的过程,为了解正定古城城市布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2000余件出土文物是本次考古发掘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为研究晚唐至明清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探讨正定古城的商业活动以及当时的商贸路线提供了重要线索。2018年,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发掘仍将继续。

为配合石家庄市南绕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研所会同石家庄市文研所、鹿泉区文保所组成联合考古队,2017年7月至11月,对公路所涉石邑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大部分时间属中山国,史籍多有记载。据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研所副研究员郭济桥透露,此次考古发掘总面积1200平方米,出土小件250余件组,质地铜、铁、石、陶、瓷、骨等,分为建筑构件、制陶冶炼设备、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通过发掘,初步确定该城址即为石邑故城,经调查、勘探,石邑城城体面貌初步显现。(记者刘迪)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