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启动 公众可报名参与
泥河湾地质遗迹(资料图)
中新网石家庄5月21日电 (高红超)“越早发生的历史,老百姓越不了解,泥河湾有约200万年的人类历史,通过公众考古将让人们充分了解祖先留下的丰厚文化遗存。”2015年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21日在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启动,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院长谢飞介绍了泥河湾公众考古的意义。
“泥河湾公众考古是文化遗产保护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重要尝试。”张家口市阳原县副县长孙莉亦表示,在确保文化遗产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全程对社会公众开放,有助于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宣传文化遗产,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孙莉介绍说,目前,东方人类探源工程作为河北省重大工程立项启动,考古发掘工作、地质和环境研究、哺乳动物群研究等科研考古工作取得崭新成果,遗址区道路、供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工。项目完成后,一座集科研科普、实习实践、旅游寻根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落成开放。
“泥河湾正在朝申请成为世界遗产努力。”河北省文物局项目处处长张文瑞表示,前期最重要的工作是考古发掘,探寻更早的东方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完善历史文化遗存发展的序列,并做好泥河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展示工作。“现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立项,做好以上这些工作后,我们将向有关部门提交申遗报告。”
1990年,经国务院的批准,由克拉克教授领军组织的中美合作泥河湾考古项目,成为建国以来的笫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至此,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发表了有关泥河湾的论文700多篇。
1994年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细小石器。这些石器都比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间,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锥形器等类型,共约2000件。这些石器经过古地磁专家的测定,证明距今约有160万年。
1995年8月至1998年9月,在以往发掘的基础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发掘,在于家沟遗址找到了华北地区极为难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和文化剖面,该项发掘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6至8月,美国印第安大学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泥河湾遗址也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发掘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大批较为珍贵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实物资料,进一步证实泥河湾盆地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摇篮,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有待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巨大科学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泥河湾向人们昭示: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2001年3月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0月,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了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遗址,发掘出的几百件石制品、动物骨骼,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距今200万年左右。鉴于泥河湾遗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002年初,泥河湾地质遗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8月24日,由河北省泥河湾管理处组织的泥河湾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掘出一个较完整的象头化石。发掘出的象头化石微微向上仰起,一根象牙化石较完整,长1.5米,另一根象牙前方有残缺,长度1.2米,象的臼齿化石清晰可见。象头化石埋藏在河流相的沙层中,已经过搬运,推断象头化石应该是经长年雨水冲刷而滑落至此。到底是百万年的猛犸象头化石,还是南方象演变后的象头化石,还需专家进一步研究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