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桂林:试点14年效果差,城市垃圾分类咋这么难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4年过去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杭州西湖区翠苑四区的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杨建坦言,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比较低;加之城市人口流动性强,在小区租住的外来人口没有接受宣传指导,常常不知道怎么分。(6月11日 人民网)
应该说,我国对垃圾分类相当重视,2000年就开始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2011年,国务院还召开常务会议,具体部署了切实控制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和逐步推行垃圾分类的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垃圾分类效果并不明显。
当人们陶醉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时,垃圾这支“大军”也正一步一步地包围着他们,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使包围圈不断变大。资料显示,市政垃圾的收运量已从1980年的每年3000万吨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1.6亿吨。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按现有的趋势预测,中国2030年的垃圾收运量可能会达到5.8亿吨。
其实,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它存在着极大的潜在效益。现在,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而将其综合利用却能创造2500亿元的效益!
我国不少城市,“垃圾围城”之势不减、“垃圾山”依然矗立,俨然成为城市里一种难以根除的顽疾。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垃圾数量,堪称较符合环保的治本之道。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需全社会参与。就政府部门而言,一方面要教育引导民众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并辅之以法规进行必要的调节;另一方面要加快设施建设,使收集、运输、处置系统与垃圾分类工作相匹配。就民众而言,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向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告别,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自觉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媒体而言,要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褒扬先进典型,鞭笞丑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