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捡废品18年 攒钱建起农村书屋

14.09.2015  11:58

  家住棉一小区的古稀老人王铁岭是社区出了名的“破烂王”。从1997年退休至今,只要天气晴好,他就喜欢蹬着三轮车四处捡废品。不过,与其他“破烂王”不同的是,他用捡废品赚来的七万多元钱做公益,资助贫困生,还在老家——博野县东墟村建起了一座农村书屋。这些年,他靠自费买书以及热心居民捐书共收集了2000多本图书,免费供乡亲们借阅。昨日,这位爱读书的老人对记者说,他希望把爱读书的好习惯带给老家的下一代。

  ■

  2000多本图书免费借阅

  王铁岭的老家位于保定市博野县东墟村,而他筹建的这座农村书屋就在自家院里。别看他家老宅子建成近60年,墙皮脱落,墙上也有了裂缝,但老宅子旁的一间砖瓦房却是新房子,门口还悬挂了一个牌子,写着“博野县东墟村农村书屋”。

  推门进去,16平方米的砖瓦房有两间屋子,有样式大小不一的8个书橱,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既有全新的也有七八成新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有半月谈、故事会、军事著作、四大名著、史记、儿童读物、家庭百科等,足有两千多本,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方便村民免费借阅。

  每天老人都要把村民归还的图书整理好放回书架上。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了在老家的王铁岭,他告诉记者,他一年365天,有一半时间在石家庄,一半时间在老家,“我在这里村民好过来借书,等天气转凉,供暖前我再回石家庄。

  采访间,村民老张领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宝过来借书,王铁岭给他推荐了一本国外的儿童读物,并嘱咐小宝要好好看书,回头还书时记得交给他一篇读后感。

  “小宝很爱学习,经常来借书,熟人借书,都不用登记,我都记得。要是有邻村的或者本村不熟的人来借书,我就会登记下来。”王铁岭还有一本借阅登记册,上边记录着这座“农村书屋”开办4年来的借阅记录,“光登记的就有1000多条记录,主要借阅的是孩子”。王铁岭如是说。

  ■

  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他

  1937年出生的王铁岭初中三年级时参军入伍,因为自小喜欢读书,当兵之后也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当兵25年间,不论是在北京、甘肃、还是新疆,每次工作调动,他都会拎着一个网兜,网兜里装满一脸盆的书,有自学教材,还有各国名著、名人传记等。

  “我在部队时,就经常泡在图书馆看书、自学,提升个人阅历和知识。有一次我帮图书馆搬书,最后馆长奖励了我一本关于侦查情报学的书,可把我高兴坏了。”王铁岭回忆说,他拿到那本书如获至宝,翻看了很多遍,还在书的旁边做了很多标注,“我走到哪里都会带上这本书,一直到我从新疆退伍,我把书送给了部队的战友。”他认为,人生在世,既要有物质,还要有精神。在他看来,读书和自学是一辈子的事情。

  转业到了石市针织厂,王铁岭脱掉了军装,但爱读书的好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在工厂里,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读书,还喜欢藏书。

  “破烂王”是个热心肠

  王铁岭是个热心肠,尤其对贫困地区读不起书的孩子十分关注。1997年,60岁的王铁岭退休后住进了棉一社区,看到马路上有人随意丢弃的矿泉水瓶影响市容,他萌生了捡废品救助贫困孩子的想法。“我每天上午读报,下午推着三轮车去周边转悠,什么东西能卖钱,我就捡回来,天黑才回家,吃完晚饭就开始看书。有时早晨醒得早,我就推着三轮车先出去转悠一圈,顺便捡点废品,然后再回来吃早饭。”这就是他一天主要的日程安排。

  王铁岭认为,捡废品和阅读是离不开的,“开卷有益,看书会教给我很多东西,诸如坚持。捡废品需要的就是坚持,只有日积月累才会有成效。”他认为,捡废品换钱做公益是一件对他身心有益的事情。“捡废品其实卖不了几个钱,有时积攒十天半个月的废品,一次多则卖十几元钱,少则几元钱。可一年坚持下来,一分一角地攒着,平均下来也能攒四千多元。”王铁岭把每一笔卖废品得来的钱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了本子上,这些年下来,积攒的七万多元多数都用于捐给贫困地区读不起书的孩子以及家乡的学校。

  慢慢地,王铁岭捡废品做公益在小区里出了名,小区附近商店的老板都会把旧报纸、废纸箱、塑料瓶等杂物积攒下来拿给他。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正在捡垃圾,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跑过来向他敬了一个队礼,“孩子对我说,他听他妈妈说过我,靠捡垃圾做公益救助上不起学的小朋友。”孩子的这一举动,对他来说就是最珍贵的回报。

  一砖一瓦建起农村书屋

  2005年,王铁岭听说国家号召村村建设农家书屋,他就萌发了在老家保定博野建农家书屋的想法,好让自己的藏书派上用场,让更多的乡亲们有书可读。有了建农村书屋的想法后,王铁岭就开始积攒、寻找盖房子用的材料。建

  筑工地、拆迁现场、田间马路,他捡废品的范围越来越广。砖头瓦块、水泥塑料,只要盖房能用上,他就往家捡,攒够一定数量,王铁岭就叫儿子把这些材料运回博野老家。

  2011年5月中旬,王铁岭感觉盖房子的材料准备差不多了,就回到了博野县东墟村,着手建房子。他本来打算雇个建筑队盖房子,可是找了好几家建筑队,人家看到参差不齐的建筑材料,全都摆摆手走了。村里的本家兄弟和乡亲们都说:“没个万儿八千的,谁给你干这破烂活,都这岁数了就别折腾了!”看着直摇头的亲戚,听着乡亲们的泄气话,王铁岭心里的干劲反而更旺盛了,没人愿意干,我自己盖,省下几千元,留着以后买书。

  为了能早一天建成农村书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忙活,挖坑、和泥、搬砖,一直忙到天黑才肯收工,一日三餐最多的就是挂面。手上的血泡破了又好,好了又破,腰累得直不起身,歇一会接着干。有一次,他拿瓦刀砍砖时一下子砍到大拇指上,指甲掀翻了,血滴滴答答地流,简单包扎后又开始忙活。为了节省钱,王铁岭还砍了自家院里的树当大梁。

  没想到,麦收刚过,就在工程最要紧的时候,王铁岭突然得了皮肤病,全身肿得像发糕。实在坚持不了,他才回到石家庄治疗。可在家待了几天,王铁岭坐立不安,天天叨叨要回老家。老伴看他眼肿得都睁不开,急得直掉眼泪:“老头子,这么多年你捡废品,我从没阻拦过,可病成这样还硬挺着,你是非把老骨头扔在老家才算拉倒呀。”看着多病的老伴,王铁岭心里不是滋味:“老婆子,快一辈子了,我啥脾气你最懂了,书屋盖了一半,如果我真倒下了,撂个烂摊子,我心里不甘呀。”老伴见拦不住,也只好放行。拖着浮肿的身体,王铁岭回到老家继续盖书屋。

  老人的坚持感动了乡亲们

  渐渐地,乡亲们被王铁岭的精神感动,纷纷帮忙搭手。在建农村书屋的3个多月时间里,一位老乡经常帮他和泥搬砖。房子盖好后,王铁岭拿出400元表示感谢,对方坚决不要,“他说他也想为家乡的建设出份力。”同年10月底,房子建好后,他才回到了石家庄,打算房子干透后就把藏书运回去。

  昨日,棉一社区居委会主任魏静告诉记者,当时居委会听说他在建农村书屋的事情后,还组织了社区居民为他捐书,收集了500多本。还有一位家住棉五社区的老人骑着三轮车把满满一车的书送到王铁岭的家门口,令王铁岭激动不已,“过去好几年了,也不知道这位老人是否健在,真的很感谢他为大家捐献的这些书。

  2012年春,王铁玲把他自费购买的1000多本新书还有一部分捐赠的图书运回了家乡。“博野县东墟村农村书屋”正式亮相了。最初,书屋里没有书橱,王铁岭就用两个板凳担上了一块木板,把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上面。后来,他又回石家庄买来了8个旧书橱,花了1000元分两次把这书橱运回老家。

  ■

  希望家乡的孩子多读书

  如今,王铁岭仍一边捡垃圾,一边开书屋,每年他都把卖废品的钱购置一批新书。

  他告诉记者,在老家盖房时,他听到很多家乡抗战时期可歌可泣的事迹,闲暇之余,他精心整理,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排版、编辑并出版,起名为《博北故事》。他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东墟村在博野县的北边。他希望将这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保留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他说,这些年,借阅者中既有村干部、还有本村和邻村的乡亲,在这些人里,他最喜欢的就是孩子,“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我开“农村书屋”就是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能够读到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东西,将来好成为栋梁之才,建设我们的国家。”王铁岭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