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卫生健康十大新闻
新中国70年健康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推进治理体系完善
■新闻回放
9月26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表示,70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经过70年不懈努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健全,服务可及性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4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28.6%,为新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坚持预防为主,主要疾病得到有效遏制,卫生应急救援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拓展卫生国际交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累计向71个国家派遣医疗队队员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
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点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70年来,全民健康需求在变,卫生健康工作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也在持续丰富。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不再那么困难,更多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被遏制和降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越来越少出现,如何建设健康中国就成了摆在眼前的紧迫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人民的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开始了健康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将一系列基本医疗卫生和保障制度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中,更加明确了健康中国的制度框架。不忘初心,一路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进。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百姓获得感
■新闻回放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强调部署解决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保障难题的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在会上强调,要按照“四个到位”的要求,迅速动员部署,建立健全定点医院和诊疗协作网络,加强个案登记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早诊早治率和治疗效果;完善药品供应和医疗保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简化报销手续,减轻患儿家庭负担。紧接着的8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医疗救治及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患者自愿原则,为血液病、恶性肿瘤患儿提供相应保障。
这仅仅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落实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中的一项重点任务。主题教育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围绕解决好卫生健康领域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确定了启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解决婴幼儿健康和照护问题、扩大儿童肿瘤等大病救治病种、切实解决形式主义等8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按照“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目标要求,挂图作战,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
9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总结主题教育开展情况,部署整改落实“回头看”等工作,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指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检视问题、推进整改,瞄准群众防病治病的堵点、痛点列出清单,以实际行动诠释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点评
在卫生健康领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是深度结合在一起的。
在这一年里,卫生健康领域从上至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增强百姓获得感,结合卫生健康工作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国家层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各地不断推出接地气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服务,如北京市增加知名专家团队,浙江省“最多跑一次”,贵州省着力解决健康扶贫突出问题等;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也积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比如互联网+医疗健康、改善医疗服务等。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当下,卫生健康领域正积极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行动。
脱贫攻坚力度持续加大 健康扶贫着力消除“空白点”
■新闻回放
7月11日,2019年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对2019年和2020年的两年健康扶贫工作进行部署。会议明确,全面推进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举措,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会议要求,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从严从实明确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未达标贫困县县医院全部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支持范围;进一步强化对口帮扶,明确三级医院帮扶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着力拓展服务内涵,丰富服务内容;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力度。
会议特别强调,要力争到2019年年底前全面消除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通过全面摸清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参保底数、落实精准到人台账管理、改进参保缴费宣传等措施,全力推进应保尽保,确保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保制度保障。
10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国家扶贫日系列活动之健康扶贫论坛在京举办,进一步明确健康扶贫攻坚目标,再次剑指“空白点”。论坛指出,2019年年底要基本消除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到2020年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推动将健康扶贫融入卫生健康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改革的手段、务实的举措、管用的办法,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提高健康扶贫质量和实效。论坛同时提出,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遵循卫生健康工作规律,供需两侧同步发力,救治预防双管齐下,推动健康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点评
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全国已经有670万户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实现脱贫。
但与此同时,村卫生室建设和合格村医的缺口已经成为健康扶贫的突出问题,少数地区还存在缺机构、缺医生、部分机构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未达标等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基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起了村医补缺行动,2019年年底前全面消除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成为2019年健康扶贫的重头戏。抓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加大力度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还需重视提高农村的健康卫生服务水平。为此,各地纷纷发起填补村医“缺口”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让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
卫生健康领域“基本法”出台 法治化建设有了顶层设计
■新闻回放
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该法包括总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药品供应保障、健康促进、资金保障、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共十章110条,坚持“保基本”的定位,落实“强基层”的举措,强化“促健康”的导向。
“保基本”方面,该法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维护人体健康所必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民可公平获得的,采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适宜设备提供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并规定“公民依法享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护和实现公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等。
“强基层”方面,该法规定“国家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非急诊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国家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国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机制,完善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收入多渠道补助机制和养老政策”等。
“促健康”方面,该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国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等。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将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点评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也被业界称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法”,规定了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各个领域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该法的通过,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对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做好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提供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法的贯彻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专业领域的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此前,构成我国卫生行政法律法规体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十几部单行法律,都对相关领域的工作进行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部分单行法律的内容需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调整。对此,还应加快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和修改工作,确保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各项规定能够落地实施。
健康中国行动启动 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
■新闻回放
7月18日,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2030年)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人健康,中国才健康”成为启动仪式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启动仪式上,来自各方的代表向公民发出了健康倡议,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国务院副总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主任孙春兰出席仪式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健康促进和干预,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
健康中国行动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表示,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普及知识、提升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聚焦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和重点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15项专项行动分3类: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的6项行动,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4项行动,防控重大疾病的5项行动。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宣读了一封写给全国居民的题目为《人人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信,告诉居民如何少食食用盐;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代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宣读了《人人都要学会科学合理睡眠》的倡议书,倡议书给出不少应对睡眠障碍的小贴士;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发出的《重视近视防控 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倡议,中小学生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宣读了《大力推广广播体操 践行全民健身行动》的倡议书指出,广播体操是最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每个人都应有1项至2项以上体育运动爱好项目。
■点评
健康中国行动为加快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供了有力抓手,让健康中国建设又向前迈出一大步。15项行动指明了未来的措施路径,30多个政府部门汇聚起维护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再次展示出党和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践行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使命的具体举措。
健康中国行动正式起航。就像孙春兰讲话中提到的,健康中国行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需要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带着蓬勃的希望出发,共同推进健康中国。
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 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春天
■新闻回放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要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大会并讲话。她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路子,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会后发布,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6个方面,对中医药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点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国家最高领导人作重要指示,首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最高规格的中医药文件……这既是对中医药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医药工作当代作用价值的充分认定,更是对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和发展成效的深切期待。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喜悦、兴奋之余,但更重要的是凝神聚力,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狠抓落实。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坚定的“守正”信念统领中医药传承,在健康中国总规划下谋划中医药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推进全方位创新、全链条创新、全过程创新、全要素创新,为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贡献中医药力量。为此,必须统筹协调,在全社会营造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氛围,形成合力,把中医药工作统筹好、谋划好,不打折扣地让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织牢“一老一小”守护网
■新闻回放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是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有3岁以下婴幼儿(不含3岁)5000万名左右。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婴幼儿在各类照护服务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为了促进解决“幼有所育”问题,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婴幼儿照护,同时明确了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
为了加强托育机构管理,10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1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上海市召开全国托育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加快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亿,其中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10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1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5个方面15项政策措施。
10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11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详细部署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点评
婴幼儿照护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要想做好托育服务,需要推动各级政府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中,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敬业奉献、素质优良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等。
生命两头需要同等关怀。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相关政策落地,专业队伍建设很关键。为此,应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等。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应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价格政策,研究出台上门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标准、规范,完善上门医疗服务收费政策等。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政策落地,还应强化标准建设、政策支持、学科发展、信息支撑等。
新一轮医改走过10年 重磅文件助推改革继续向前
■新闻回放
11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公布《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要认真学习福建省和三明市的担当精神和改革勇气。各省份要结合实际制定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深化医改工作方案,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不搞“一刀切”。
紧接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公布《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住改革契机,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总结改革经验,推进实施文件纳入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放大改革效应。
时间回溯到今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孙春兰在福建调研并出席医改推进现场会。孙春兰指出,三明市以调整医药目录、压缩药品耗材虚高价格为突破口,同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薪酬分配和监督考核,推动资源下沉和服务模式转变。去年以来,福建省总结提升三明医改经验、提高医保基金统筹层次并在全省推开,探索出许多好做法,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要加大三明医改经验推广力度,因地制宜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确保各项医改任务落地落实。
上述两份重磅文件相继公布,与上述批示、讲话的精神一脉相承,也正陆续转化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化医改的行动,更多的典型经验也被探索出来,助推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进一步提升。
■点评
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5项制度建设和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为近14亿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当前,医改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利益调整更加复杂,体制机制矛盾更加凸显,各项任务也更加紧迫。一方面,需要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方向,发扬斗争精神,主动作为、不等不靠,敢于亮剑、勇于创新,实打实、硬碰硬推进医改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典型引路,学习借鉴改革先进地区典型经验,进一步明晰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深化三医联动,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实在的改革效益,见底见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堵点问题。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医改任务落实。
公立医院发展趋向优质高效 基层医疗机构持续提质增效
■新闻回放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4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发布;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最后无不聚焦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上。
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服务效率的重要指标,今年发布的《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较2010年下降1.2天,降幅达11.4%。对基层来讲,就诊人次正逐步提升,以北京为例,今年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有望超过1亿。
从今年密集发布的文件中可以看见,医疗机构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发布多个专业的质量控制标准,比如呼吸内科、产科等都有了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开展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调查评估工作,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县级医院名单的通知》;发布《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和《社区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试行)》。此外,还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等。
为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举行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约仪式。同时,发布了多个学科的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委今年还联合发布了《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这些制度和监督手段正共同守护着医疗质量安全底线。
■点评
新时代,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基层医疗机构,都在努力向高质量迈进。事实上,质量安全是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命线”。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制定规章制度,通过考核等手段,不断推动医院在质量管理上严而又严、细而又细,效果显著。
如今,促进公立医院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已进入实质推进期。各级医疗机构正积极推动“三个转变”,力求实现“三个提高”。具体来讲,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提高医疗质量;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率;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然而,目前有些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比如药品耗材零差率、政府投入机制等,同时医院还存在着追求床位规模、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因此,要真正实现“三个转变”,未来仍然需要各方下大力气。
十部委出台文件促诊所发展 社会办医获政策再送一程
■新闻回放
5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5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对进一步促进诊所发展做出安排:2019年~2020年,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0个城市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工作,主要在优化诊所执业许可政策、提高诊所医疗服务质量两方面推动。根据试点经验完善诊所建设与管理政策,并在全国推广。
《意见》提出多项创新性改革措施,为10个试点城市诊所发展带来一系列利好。具体包括:准入程序简化,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诊所不作限制,将诊所设置管理模式由审批改为备案;调整设置标准,从重点审核设备设施等硬件调整为注重对医师资质和能力的审核;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或全科诊所;激发存量活力,通过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方式,提高诊所医疗服务质量;完善有利于诊所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医疗服务自主定价、简化诊所的环评及消防等审批手续。
1个月后,6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保局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推出加大政府支持社会办医力度等一系列扶持举措。该《意见》给社会办医提供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扩大用地供给,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准入,进一步放宽规划限制;公私合作,发挥三级公立医院带动作用、探索医疗机构多种合作模式;对医保政策等方面不再区别对待等。《意见》出台让社会资本倍感兴奋。
此外,10月印发的《关于提升社会办医疗机构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通知》要求,提升社会办医疗机构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点评
社会办医作为我国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办医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政策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密集出台的两个重磅《意见》,更充分表明了国家支持社会办医的决心和态度。
长期以来,社会办医服务能力水平不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品牌声誉等方面存在短板,这与有些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规范、监管不完善有关,也与社会办医未得到与公立医院平等待遇有关。
上述两套《意见》直面这些问题,不但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还给予了倾斜性扶持。两个《意见》和近年来的系列措施,越来越明确地传递了这样的信号:支持社会办医,政府是认真的。期待社会办医能抓住机遇,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公众健康服务和建设健康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