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6年后再访下岗女工

22.02.2015  16:38

人民日报1999年2月19日头版报道阿惠事迹截图。

  “是阿惠吗?”看到小轿车里走出来的中年女士,我有些迟疑。高跟短靴、精心烫过的头发,与记忆中那个穿着粗布工装、平底布鞋、眼神迷惘的下岗女工毕惠仙相比,差别太大。

  反倒是她快步走来,一把拉住我的手,“认不出我啦?16年没见,我是老了还是更精神了?”说话果断、笑音爽朗,像她如今的身份——昆明市大型家政公司总经理。

  那是1999年春节前夕,我第一次见到毕惠仙。当时正是国企三年脱困的冲刺阶段,也是下岗职工再就业最困难的时期。她下岗不久开始做家政,因为手脚勤快、客户满意度高,很快成为当地推荐的“下岗再就业典型”。

  不过,采访中我发现,这个“典型”内心纠结,充满无奈。

  多数时候,她表现得坚定——“坐在家里抱怨,一点用处也没有,我必须‘不等不靠干起来’。

  有时候,她又会流露出软弱——“一次干完活回家,天太黑了,我一脚踩进一个大坑里,当时就哭了。哭完了还得爬起来,第二天接着干。真难呀!

  最后,她是真哭了。她上门做家政的同时,晚上还在自己家给人洗衣服、洗袜子。推开她家的房门,一股脏袜子的气味扑过来。3根晾衣绳上,是六七十双洗好的袜子;房屋角落,还有一堆要洗的袜子。她伸出手,到处是裂口。

  她的再就业经历,后来登在人民日报头版,题目叫《“做家政,找阿惠”》(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