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尽责 守望食品药品安全—2016年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工作回顾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当前,国内食品药品安全正处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生产经营企业小、散、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产业基础仍不牢固。同时,市场秩序还不规范,不法分子制假造假手段更具隐蔽性。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是等待观望、满足于“不出事”,还是锲而不舍迎难上、勇于担当善作为,取得的工作业绩高下立判,开创的工作局面大不相同。
我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党政同责,社会共治,保障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2016年以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勇于正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着力破解制约监管工作和监管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监管服务工作拓展了广度,加大了力度,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回顾全年工作,监管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方法手段不断创新,履职尽责能力不断加强,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服务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靠的是聚焦中心、高位推动用“实”劲
——把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京津冀食药安全区域协作、“三小”地方立法和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等工作取得实效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柴米油盐的安全就是人民的愿望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切实把食品药品安全当做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2016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坚持贯彻有关决策部署,坚持聚焦中心、高位推动,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积小胜为大胜,一系列工作取得实效。
京津冀食药安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搭好框架。今年7月,深化京津冀食品药品安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建设暨食用农产品产销衔接协作机制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围绕食品药品安全区域联动协作、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药品生产监管、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保障供应等共同签署一揽子协作协议。此后,三地又联合举办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成立了京津冀食品案件稽查联动委员会,京津冀食药安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已全面启动。
积极推动地方立法,《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我省是全国最早完成食品“三小”地方立法的省份之一。为配合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省食药监局研究起草了《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制定了《河北省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河北省食品小摊点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河北省小餐饮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等7项配套管理办法。以上法规于2016年7月1日全部颁布实施,为加强我省食品“三小”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是省政府实施的“食药安全诚信河北”行动计划(2013—2015年)最重要的项目载体。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全省范围内分三批组织174个县(市、区,含部分高新区、开发区)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活动,其中171个县(市、区,含部分高新区、开发区)如期完成创建任务。通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群众对当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和社会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促进了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同时,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统一部署,石家庄、唐山、张家口三市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创建成效初步显现。
今年8月,2016中国奶业D20(20强联盟)峰会暨奶业振兴大会在石家庄召开,河北奶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得到充分肯定。为进一步加强全省乳制品监管,省食药监局与国家食药监总局沟通,将乳制品监管工作纳入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重点扶持项目。
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靠的是咬定目标、百折不挠拼“韧”劲
——认真回应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食品药品集中区域治理及各项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明厨亮灶”工作国内遥遥领先
个人的成长需要“慢功夫”,需要“韧”劲。有一个“1.01和0.99法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每天进步一点点,咬定目标,恒定持久,365天下来,就会发现自己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事业同样如此,只有坚持不懈持续开展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2016年,全省继续开展食品药品集中区域治理。下大力推进食品生产集聚区治理提升,对4个食品生产集聚区进行了验收。开展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集中整治,立案调查企业1190家,罚没款454.5万元,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88个。
2016年,全省开展“清死角、打窝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围绕“消除盲区死角,实现无缝监管”目标,拉网排查“三小”食品经营业态172733家,整治提升33217家,关门取缔764家,厘清职责344项。
2016年,全省持续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截至11月,共立案查处各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16051件,同比增长4.45%,办结各类案件15111件,结案率94.14%,共处罚没款9600.61万余元,是去年同期的2.1倍。不断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做到投诉举报“查处及时、反馈及时、督办及时、问责及时”,事事有回复,件件有落实。截至11月底,全省共接收投诉举报44451件。
2016年,全省继续推进“明厨亮灶”、清洁厨房建设和量化分级工作。目前,全省获证的76093家餐饮单位中,有74777家完成了“明厨亮灶”,完成率达98.27%,无论是完成总量还是完成占比均在全国遥遥领先。有70130家餐饮单位进行了量化等级评定,占全省获证餐饮服务单位总数的97.26%。
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靠的是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有“闯”劲
——针对难点提升履职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信息化平台建设和食品监管信息公示等逐步完善、基层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市场主体多、监管人员少;人民群众对监管信息知晓度低;对多种业态混合经营需实行进一步有效监管;基层检验检测能力亟待加强……当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通过加强监管完善市场环境,通过改进服务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企业活力,而这些都离不开监管制度和手段创新,需要有股“闯”劲。
今年我们看到,“药安食美”社会共治平台更完善了。公众通过“药安食美”APP客户端,可以实时查看就餐地点的后厨画面;可以随时查看食品药品企业信誉和产品抽验结果;可以随时在线举报……目前,该平台采集全国食品药品监督抽验信息555748条,录入各类数据300余万条,平台下载量超过27万次,累计访问量突破450万余次。
今年我们看到,全省食品经营实现全链条无缝隙监管。我省将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整合为食品经营许可,实行食品流通许可证与餐饮服务许可证“两证合一”,今年以来新发放销售类食品经营许可证逾9万户。全省饭馆、咖啡馆、酒吧、茶座四类场所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实现“两证合一”,解决了同一食品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地址需要办理多张许可证等问题。
今年我们看到,全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全面推行监管信息公示挂牌制度。截至2016年9月,全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销售企业、持证餐饮单位已100%悬挂公示牌。市场主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得到强化。
今年我们看到,基层检验检测能力有效提升,187个县(市、区,含部分高新区、开发区)配备了常规检验仪器设备。2016年,全省向市、县、乡投入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资金达1.44亿元,为基层配备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唐山市在大型超市建设食品快速检测室,免费为公众提供食品快检服务;廊坊市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你选我验”活动,对群众认为隐患最为突出的食品品种进行集中抽检;食品快检正来到百姓身边。
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靠的是抓住规律、系统布局借“巧”劲
——破解制约监管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网格化”监管基本成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再提速
破解制约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就像拔掉令人讨厌的“钉子”,需要力气,但更需要用“巧”劲。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就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效果不佳。我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注重遵循监管规律,坚持系统布局,许多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遵循监管规律,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基本成型。目前,县、乡、村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初步实现全覆盖,全省共建立县级网格201个,乡镇级网格2523个,村级网格52626个,进入三级网格的基层协管员达58184人,做到了定格、定人、定责,把监管触角延伸和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打通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广大基层协管员依托网格化监管平台参与到各项专项行动中,有效弥补了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短缺的不足,促进了工作开展。
遵循监管规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目前,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组织和协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通过改革,将推动我省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制新药,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监管机制,助推河北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遵循监管规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推行“绿色通道”受理审批,积极探索全程无纸化审批新模式,在全省实施药品销售证明书网上办结电子系统。促使行政审批再提速,即办件中一半以上可当日办结,实现社会服务“零推诿”“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