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点
2013 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点
2013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保障安全,提高质量,服务发展,兴检强局,改进作风,大力推进质量兴省,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13年全省质监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要点:
一、围绕质量效益中心,着力提升质量水平
1. 深入推进质量兴省 。 宣传贯彻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河北省质量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定实施2013年度行动计划。开展质量兴省工作绩效评价,适时公布对各设区市落实质量兴省工作情况的绩效评价结果,指导各地对县(市)政府质量兴县(市)工作进行绩效评价。继续组织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镇活动,推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齐抓共促,推进全省质量水平提升。
2. 完善质量奖励制度。 继续推动各地设立“政府质量奖”,组织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组织开展各质量奖项的评审工作,推出一批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引导广大企业追求卓越,提高质量竞争力。力争培育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0家,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60家以上,服务质量奖企业50家以上。
3. 加强品牌建设。 围绕落实省政府“十百千工程”,开展省名优产品培育、创建和评价,培育省名牌产品300项以上,省优质产品200项以上,省服务名牌50项以上。做好“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培育创建工作,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质量效益突出、品牌辐射带动力强的知名品牌。加强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4. 深化质量宏观管理。 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基础工作,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继续组织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做好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统计工作。
5. 推进质量提升。 继续实施质量提升“双五百、双五十”工程,筛选第二批试点企业,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推动全省企业实施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在重点行业、支柱产业、产业聚集区开展质量对标提升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在千家民营企业中推广质量管理知识,指导开展QC小组活动,总结运用创“双百优”活动成果,激励促进广大企业抓管理、提质量。继续组织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建设。
6. 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抓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试点建设,指导建立第三方质量信用评价机构,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严格落实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定期在河北主流媒体曝光“黑名单”。推动企业履行“三包”义务、设立“首席质量官”,强化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加强质量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质量信用信息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应用。
二、围绕严守安全底线,着力强化科学监管
7. 加强风险管理。 总结和巩固风险管理做法,建立健全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快速处置工作制度,推进风险管理制度化,风险排查常态化。继续开展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活动,查找漏洞缺失和盲区死角,健全风险排查整治档案,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预警分析系统,加强各类质量安全风险研判,实施科学防控。建立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台账,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完善各类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及相关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8. 实施分类监管。 结合落实总局《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对全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彻底清查,建立起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数据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食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纤维制品、获证实验室等监管领域全面探索实施分类监管,根据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有效性。落实总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完成省级站和市级检测机构的评价和建档工作,对承担监督抽查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发证的检验机构进行考核评价和分类监管。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管理标准化建设,推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推广电梯安全监察改革措施,建立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维保体系,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电梯使用单位现场全面检查率达到100%。
9. 严格检验检测。 改进食品、工业产品监督抽查方式,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企业、重点指标,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大抽查频次,特别是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连续跟踪抽查力度。采取市场抽样和企业抽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抽检合格率的真实可靠。探索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有机结合、与质量状况联动的抽查机制,提高监督抽查发现问题的能力。严格后处理措施,切实维护监督抽查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监督抽查样品抽取率达到80%以上,企业后处理工作整改率100%,复查合格率100%。改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机制,提高检验覆盖率,重点监控设备定检率达到100%。严格技术机构管理,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10. 严格执法打假。 继续深入开展食品打非治滥专项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等违法犯罪行为。继续组织“利剑行动”、“春苗行动”、“清新居室”、打击“黑心棉”等专项打假行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提升执法成效。持续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乱发认证证书、无强制认证生产销售和假冒伪造认证标志、证书等行为,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继续完善12365平台建设,开拓12365功能,畅通举报渠道,做好网络举报、职业举报人的投诉处置。
11. 开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专项治理和质量提升。 把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群体较大、关系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产品和小微企业作为专项整治和质量提升的重点。食品重点对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酒类、饮料、调味品、食品添加剂7类产品进行综合治理,开展创建100家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和食品安全放心区域活动。工业产品重点针对水泥、电线电缆、复混肥料、汽车配件、防水卷材、细木工板、木制家具、儿童用品、危险化学品(溶解乙炔、车用汽油)、一次性生活用纸10类产品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业整治和区域质量提升。特种设备重点对电梯、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小锅炉、压力管道、气瓶、起重机械、冷库和危化企业在用特种设备等安全隐患开展专项整治,防范区域性、行业性风险。加强实验室资质认定证后监管和能力验证,将涉及安全和百姓生活的重点项目作为资质认定监督检查的重点领域,将投诉频繁的检测机构或行业列为资质认定飞行检查的主要对象,切实提高检验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全面推行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质量责任。
三、围绕促进经济发展,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12. 改善服务质量。 贯彻落实省局关于改善两个环境的20项具体措施,继续深入开展“进万企、送服务”、“减负增效”、“支持地方发展办实事”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各级行政审批大厅和12365系统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实行首问首办制,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最大限度地为申请人提供快速、便捷、热情的服务。规范事业性收费和行政处罚行为,减少罚没收入,减轻企业负担。
13. 提高审批效能。 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将部分食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审批项目和事项下放到市局。狠抓省局行政许可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严格规范受理、审查、检验检测、许可等各环节工作流程,加强对许可工作各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许可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坚持有收有放、宽严结合,涉及安全的从严把握准入标准,其他的只要符合条件一律从快审批。严格实验室评审,突出关键项目的“一票否决”。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14. 加快完善地方标准体系。 围绕“一产抓特色”,以我省农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制修订30项以上农业类地方标准。做好第七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及验收工作。围绕“二产抓提升”,在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安全等产业和领域制修订30项以上地方标准。围绕“三产抓拓展”,在现代物流、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行业制修订30项以上地方标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领域制修订10项以上地方标准。在抓好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基础上,继续抓好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创建工作,形成国家级、省级层层示范的格局。
15. 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 围绕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加大文本采标工作力度。开展残疾人用品、劳动安全、消防安全、节能减排及产品标识标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标准自我监督机制。加强标准宣贯,促进标准实施。
16. 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 加强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建立健全涉及安全产品企业标准由备案评审委员会评审把关等制度。探索实施新的标准化经费引导政策,逐步将经费补贴变为经费奖励,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申报、筹建国家各级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活动,研究制定高水平的地方标准。在我省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建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泛吸收标准、技术、经济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专家和相关企业参加,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工作模式。开展标准化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和国际贸易中标准化规则的研究,建立标准化发展战略及发展状况评估指标体系,推动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
17.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推进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平台项目建设,并选取10家重点用能企业为采集试点。对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进行审查,对全省热量表的使用环节和检定环节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已安装使用的热量表受检率达到100%。建设能效标识计量检测实验室,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计量监督检查。
18. 加强计量基础工作。 开展全省最高计量标准清理整顿,研究建立全省最高计量标准查询统计系统,实现动态管理。开展量值比对,进一步规范检定行为。加强对获证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的监管,加大计量惠民服务力度,严厉查处弄虚作假、不能持续满足获证条件等行为。
19. 加强认证认可工作。 加强认证认可宣传,让更多企业了解认证对提高质量和效益的作用,加快认证认可在节能环保、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行有机产品、强制性认证产品、实验室等重点行业工作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对认证认可工作情况的综合分析。推动行政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应用认证认可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和公信力,为省政府系统深入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主动提供服务。
四、围绕实现兴检强局,着力加强能力建设
20. 实施装备能力提升工程。 压缩基本建设,加大检验检测设备投入,技术机构用于技术改造的投入不低于全年收入的30%,全年系统装备投入不低于2.5亿元。制定实施三年装备能力提升计划,三年累计投入10亿元,立足现有装备资源,重组或合并同类检验检测设备和项目,完善现有产品检验检测项目,新上一批技术先进、监管急需、保障安全、效益良好的检验检测项目,注重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充分利用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加快提升检验检测实力。100%完成县级计量检定机构能力提升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完成我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达标验收工作。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做好系统执法用车配备工作。
21. 实施人才吸纳培养工程。 加强技术机构专业人才的吸纳培养,到2015年,重点引进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20名;自主培养和选拔领军型人才30名、骨干型人才200名、科研团队30个,今年引进博士10名以上、硕士60人以上。通过实行优先入编、优先承担项目课题、优先选拔重用、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提供科研资金补助和周转住房等制度,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力度。省局每年拿出不少于3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领军型人才、学术带头人、主要科研团队的科研补助经费,力争2013年完成30项以上科研项目,申报专利5项以上,承担国家标准或行业制修订项目3项以上,承担起草国家计量规程规范2项以上。
22. 实施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 按照统一归口建设的原则,深入推进系统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与监管工作的有效融合,加快建设食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及生产企业的信用等级自动评定、失信企业黑名单自动评定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推广使用特种设备、食品企业、工业企业现场巡查、日常监管手持终端设备,开发气瓶安全管理系统,继续完善电梯安全监察检验、工业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乳制品企业生产过程追溯系统和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功能。1月底前完成省市食品实验室视频系统联网。加快完善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3月底前实现省局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申报审批。不断完善机关标准化管理系统,推进绩效考核的信息化管理和系统的无纸化办公。推进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已建成“1+7”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解决好重建设轻应用问题,确保各系统发挥应有作用。加强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23. 实施检验机构能力辐射工程。 着眼服务产业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全省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国家中心建设,力争国家管道元件、特种线缆产品质检中心年内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工程橡胶质检中心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可,煤盐化工、陶瓷、工业气体、钒钛制品、裘皮、电子信息产品力争申请筹建国家中心或分支机构。加快北戴河质检中心建设。加强省级质检站建设,鼓励打破地域界限,检验业务向全省辐射,力争空调制冷设备、工业气体、摩擦材料、化工产品、燃香产品、塑料包装机械6个省级质检站投入运转,淘汰一批检验水平不高、业务开展不好的省级站。优化整合市、县级检验机构能力,鼓励面向地方政府和社会开发市场,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立服务便利的检测实验室,注重打造质检所品牌,把食品检验作为质检所有机组成部分承揽业务,力争把政府食品安全实验室的牌子挂在质检所名下。鼓励省局直属技术机构提升综合实力,引领发展,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与相关企业联姻,探索构建投资多元化、营运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向集团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迈进。
五、围绕凝聚发展动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
24. 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 组织开展全系统集中轮训,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制度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有关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大力倡导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一线查找问题、解决难题的工作作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文风、会风,倡导深钻细研的学风。严格工作落实,强化督导考核,切实提高执行力。
25. 加强干部人事管理。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调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采用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稳步实施干部选拔调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干部职工队伍思想和工作稳定。出台《加强系统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履职能力的意见》,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思维能力、执行能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职能和性质,逐步规范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的工作行为,剥离和整合具有生产经营职能的事业单位,创新和改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
26. 严格财务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金,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严肃财务纪律,严防在体制调整期间出现财务违规行为。严格控制基本建设,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立项建设项目,加强基建项目管理,严格基建程序和决算审计,加强全过程监督。严格专项资金管理,组织开展专项资金检查。严格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严格资产处置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千方百计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公用经费支出,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建设节约型质监。
27. 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立法协调,加快《河北省商品条码管理条例》和《河北省促进实验室发展办法》制修订进程。做好规范性文件审查清理工作。加强依法行政,组织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执法监督,严格行政执法同级监督和层级监督,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案卷评查活动,落实案件集体审议制度。制定完善产品质量申诉工作制度,有效应对行政复议。继续开展法治文化年和法治工作创新活动。
28.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学习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深化惩防体系建设,推进事业单位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加强对遵守政治纪律、作风建设、项目建设、落实改善“两个环境”措施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办损害“两个环境”,利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检验检测之机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的案件以及不履行和不正确履行职责以及履行职责不到位,导致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案件。加强行风政风建设,树立质监形象。
29. 深化机关标准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体系文件,优化工作流程。积极推动和探索标准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机融合,体系内审、管理评审与阶段性工作总结有机结合,机关标准化管理与行政审批、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和提升机关标准化管理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和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制定严格公正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30. 深化质监文化建设。 加强新闻宣传和信息工作,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拓展宣传渠道,组织好质量月、国际标准日、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和质量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更好地展示质监部门主动履职、积极作为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质监文化建设,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教育培训,围绕省局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实效。逐步实施对质监学协会的整合,严格管理,促进学协会健康发展。加强机关后勤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关心离退休干部生活,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