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流变折射时代变迁

14.02.2015  18:05

    1400多年前,南朝人宗懔在他的《荆楚岁时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春节”习俗活动: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文中提及的椒柏酒、桃汤、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却鬼丸、仙木等,均是当时最为常见的春节习俗物品。然而在今天,它们早已淡出春节生活,如果不做解释,人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到底为何物。

    今天人们怎么过春节呢?红包在微信“朋友圈”里扩散,网络上采购年货,用支付宝发压岁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过年的方式和过年的习俗也在变化,而这正是时代变迁在年俗文化上的投射。

    传统年俗文化的旧俗式微

    且不说我们对1400年前的年俗活动已经十分陌生,就连小时候我们曾经经历的年俗,现在也开始离我们远去。

    传统年俗中,进入腊月二十三就算开始过年了。这一天,俗称“小年”,传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为了让灶神在天上多说自家的好话,各家都会在这天祭拜灶神。随后,二十四要掸尘扫房,二十五要推磨做豆腐,二十六要杀猪割年肉,二十七要宰年鸡、赶大集,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二十九要上坟请祖上大供。忙了那么多天,过年该准备的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大年三十,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并一起守岁到凌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是拜年活动,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随后,从初二到正月十五,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传统年俗中也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年才算过去。由于地域差异,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不同的地方在过年的习俗可能略有差异,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不管平时人在何方,过年期间,大家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吃饭、聊天、玩耍,热热闹闹,快快乐乐。中国人最重视的人伦亲情,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