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里庄村民自费订《人民日报》只因一份感情在里面
在平山县平山镇里庄村,有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那就是66年前在那里诞生的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记者走进里庄,追寻那段“红色记忆”。
“那时候,报社的人住进了村里的很多人家,我家的五间房就住了报社的工作人员。”62岁的康贵起是《人民日报》旧址的看门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儿看门,比在景点看门更有意义。”2011年修复的《人民日报》旧址由四个小院组成,分别是邓拓旧居、译电室旧址、张磐石旧居和印刷厂旧址。康贵起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报社的许多房屋都已经不存在,“但邓拓的旧居是真正的老房子”。邓拓的旧居有些青砖已经脱落,露出里面黄色的土坯。屋内陈设简陋,角落里的水缸和土灶,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岁月。
在印刷厂的旧址内,一台“平版印刷机”映入眼帘,康贵起说,这台印刷机是当时《人民日报》在里庄所使用的,它跟旧址里的油灯、排版桌等旧物一样,都是老百姓无私捐献出来的。在一本红色的留言簿上,记者看到了邓拓之子邓壮和安延亮等人的签名及留言。
李金栓老人曾在人民日报社干过零活,当年,他家住了两个报社印刷厂的工人。在《人民日报》迁往北京前,他的母亲因为家里贫穷,问了一句“能给孩子安排个活儿吗?”报社的同志便将他一同带进了北京。不过,李金栓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务农,他说:“虽然在报社干的是零活,但我也长了很多见识。”
从里庄走出来的康文远目前居住在石家庄,当年《人民日报》的编辑部就设在了他家。康文远告诉记者,《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在里庄九个月的时间,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他们鼓励村民学文化,帮着村里办夜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村民,“我们家三代人,就有六个人去当了兵。”
里庄的村干部康增兵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50多名党员,大多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50余名党员几乎人手一份。村民为何自费订阅《人民日报》?他认为,“除了学习,还有一部分感情在里面”。(记者崔虹 通讯员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