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平均工资应有更多角度 也仅是参考数据之一
原标题:解读平均工资应有更多角度
□华西都市报特约评论员李劭强
在解读平均工资时必须有更多角度才能引导公众,打捞舆情,才能正确看待平均工资,而不是让这个原本有其实际价值的数字,陷入一种被吐槽的无辜境地。这既不利于平均工资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公众理性的培养。
近期,各地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据记者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在这20个省份中,北京的平均工资最高。记者注意到,每逢公布平均工资数据的时候,会有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拿到手的工资没这么多,感叹“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6月16日中新社)
舆论有时存在极强的韧性。就在6月9日,当媒体报道全国平均工资为49969元时,公众就曾感叹过一次:我又拖后腿了!一周的时间已经过去,公众对于平均工资的关注热度和吐槽热情依然不减,当媒体把各地的平均工资情况再做一个梳理时,公众再次发出了强烈的感叹:我又拖后腿了!
同样,对于一些媒体,它们在解读平均工资时,也习惯把“你拖后腿了没有”当成是解读新闻、引发讨论的“新闻看点”。可以预见,事实也证明,这样的话题必然能够引起公众参与和吐槽的热情。平均工资只是平均工资,在这个平均之后的数据面前,很多人会感觉自己拖了后腿,这其实是一种必然。毕竟差距客观存在,没有人希望自己落在别人后头。
但问题是,平均工资也只是参考数据之一,这个数据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刺激公众的情绪,在解读平均工资时必须有更多角度才能引导公众,打捞舆情,才能正确看待平均工资,而不是让这个原本有其实际价值的数字,陷入一种被吐槽的无辜境地。这既不利于平均工资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公众理性的培养。
首先,必须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平均工资。平均工资面前,个体必然有差距,这是需要正视的现实。平均工资之外,还有其它数据,这些数据对平均工资起到了补充。比如,伴随平均工资一起公布的数据还有: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不同行业之间平均工资的差距,这些数据也应该被公布、被看到,而不能只盯着一个扎眼的平均工资。
其次,必须打捞舆情明确公众背后诉求。公众的不满也是有原因的,个人拖后腿给他们带来两个感觉:自己与别人存在差距;自己被社会遗忘了。如果只是第一个感觉,关系倒不大,这会给人带来危机感和紧迫感。问题是,当人们在付出努力之后,可能依然看到差距,而且感觉这差距很难缩小,甚至无法缩小,此时人们就会感觉到失望与无奈。这是由收入差距过大,以及流动不够通畅造成的。看到这一点,就应该理解公众的感受。
平均工资有其现实价值,平均工资的统计不可能取消。当公众质疑平均工资时,一方面,统计者和公布者要有反思意识,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让平均工资和相关数据更合理;另一方面,舆论在解读平均工资时也要有更多角度,既要看到理性解读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吐槽平均工资背后的诉求,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此,关于平均工资的具体数字,人们才能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