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为粮食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最明显的标志是我国经济将由长达32年年均9.87%的高速增长转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在这个历史转折中,粮食行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粮食行业是战略性产业,也是公共服务行业,也关系生态环境,这些行业都属于国家新兴投资重点。
因此,可以说,保持“新常态”经济,就必然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然会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业,这将给粮食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机遇。实现“新常态”经济,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或管理政策必然要因此调整,国家涉农惠农政策项目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
二是投资机遇。从整体上来说,除了中粮、中储粮等央企外,粮食企业能称得上巨人或者小巨人的还不多,许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还普遍是“小、弱、散”。央企是主动脉,但是仅靠主动脉是不行的,地方粮食企业也是必不可少的血管。在当前处于向规模种植过渡阶段的农村中,地方粮食企业的网络优势是不可替代的,是服务“三农”必不可少的载体。抓住这一轮经济带来的资金投资重点领域转移的机遇,像过去的乡镇企业一样,实现地方粮食企业异军突起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科技机遇。“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但只有规模农业才能使科技得以大显身手。土地流转的政策是我国的一个创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二次分离有利于解决“地从哪来、地由谁种、地怎么种”问题,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目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合作社等各种规模种植的主体对科技都很重视,舍得投入,种植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科技种植带来粮食品质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粮源。科技的应用也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水平,为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奠定了基础。
机不可失。因此,如何抓住“新常态”经济为粮食行业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一是深入研究政策。粮食行业肩负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任,首先要做国家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在坚定执行的前提下要深入研究政策,发挥两个作用。首先要为政策的制定多做有益的工作。科学的政策必然来自于一线的实践。身处基层的粮食部门工作人员要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真实 有用的材料。其次,要结合实际用好政策。要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政策用足用好。比如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变就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是积极吸引投资。粮食行业吸引投资主要有三方面:国家财政投资、社会资本投资、企业员工入股。国家财政投资在危仓老库改造中已经得到体现,未来还会有项目资金投入。社会资本投资与企业员工入股目前进展缓慢,现在社会资本很多,钱不是问题,目前制约投资的最大因素是体制与观念的束缚。应该努力克服这种束缚,以一种历史的担当,干事的豪情去做好地方粮食企业的发展壮大工作,让地方粮食企业成长为与央企、外企共存并进的一极。
三是激发创新活力。从大框架下来说,农业领域属于“新常态”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粮食流通行业自然也属于重点环节。但是在大农业中,涉及部门也很多,发展是有所侧重的。
要以全局思维、创新理念在大农业中对粮食行业重新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应在更多为上,更大更好地发挥粮食行业的作用。在粮食行业自身发展中,也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应在更精为上。要避免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抓的挺乱。粮食行业水平的提升,也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但应该每年、每个时期都确定攻克的难点,此时借助外界形势的力量,以创新精神去做事,精准发力,应该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