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思维指导中国从容应对复杂经济形势
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三期”交汇特殊阶段的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来自这三方面的挑战?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新常态 ”思维,为其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分析人士总结习近平提出的“新常态”有三个核心特质,即增长速度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宏观政策的新常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都是以7.5%为中位线上下波动,但不会偏离太远,这是一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较突出,前期累积的失衡因素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成为中国改革的新常态。
习近平上月底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创造良好发展预期和透明宏观政策环境。
如今,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经济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尤其是当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这三方面相互作用后,更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三期交汇的关键还在于改革‘攻坚期’。”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说,“只要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无论是增长换挡还是结构调整都会有明显进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提及“新常态”后,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如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已过近半,但经济数据表现并不亮眼,工业、投资和消费等数据增速都有所下降,影子银行、产能过剩、债务负担等痼疾仍未消解……
“这些都是阶段性和短期的困难”,卢锋认为,不能因为有困难和问题就过于激进地采取强刺激措施,导致短期效果明显却不利于长远的后果。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源于改革的自信。”匡贤明表示,这意味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将有更大的容忍度,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坚持改革不会动摇,在宏观调控政策上有主心骨、保持定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份决定被认为是指导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其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此间接受采访的宏观经济学者指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求中国执政者有“新常态”思维,只有在应对经济局势变化时保持平常心态,才不致宏观经济追求短时效果而急功近利、微观经济难测政策变动而无所适从。如果不能以平常心态对待经济发展变化中的“新常态”,则会令中国重走过去老路,给未来实现新发展带来隐患。
当然,适应“新常态”并不是说不要有作为,习近平强调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的同时亦指出,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专家普遍认为,政治局研判当前经济形势时提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五大关系正符合习近平的战术要求,而处理好这五大关系,正需要执政者具备一个适应“新常态”的平常心。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