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感情挖穷根 干群画出“同心圆”
□记者 吴新光
由一个没有任何集体产业和收入、欠着七八万元外债的贫困村,变成有村集体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年收入30万元的快速发展村;由一个农闲时间打小牌、喝小酒、文化生活匮乏的贫困村,变成一个有农民夜校、有微电影拍摄基地、村民运动会热火朝天的活跃村;由一个出行难、吃水难、脏乱差的贫困村,变成一个村容整洁、通行顺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一年多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镇八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村工作组的到来密不可分。
精选脱贫项目,壮大集体经济
俗话说,靠山吃山,可“山里刨食”谈何容易?八顷村地处围场接坝地区,辖9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共有411户、11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450人,是我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3000多亩耕地,三分之二都是旱地,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
2016年2月底,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村工作组刚到八顷村时,村集体没有一分钱,还欠了七八万元外债。针对这一状况,工作组反复调研论证,决定采取集体带头、覆盖农户、共同致富的路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16年5月跑办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商标,这是全省首家注册类型为集体所有制的公司。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八顷村工作组组长、驻八顷村第一书记王永军说,针对当地在土壤水源空气光照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传统马铃薯种植的产业基础,以及山珍野菜资源丰富的实际,他们将公司的主营方向定位于天然、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开发。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公司先期组织试种了40亩有机马铃薯,坚持高标准种植、精细化管理,主打高端市场。拿着环保部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测试评价中心的权威检测报告,工作组多次跑省赴京,将试种的有机马铃薯推销到了中央电视台等北京多家单位、酒店、餐厅。虽然价格比普通马铃薯高出5倍,但却靠过硬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创造了一亩土地五亩价值的神话。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今年很多村民都申请种植有机马铃薯。
去年底,八顷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0万元,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发放了人均200元健康补贴,给义务教育在校生发放了生均200元教育补贴,并补贴了水费、电费和路灯照明等公共费用。目前,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有8个产业项目部同时运作,其中420亩有机富硒马铃薯种植、首期80KW光伏发电、金莲花种植、八顷八淘电商平台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2600吨马铃薯储藏窖、山珍野菜加工厂、容纳100-150人的家庭旅馆、羊肚菌等多个项目正在建设中。王永军兴奋地说,今年预计村集体纯收入可达50万元。
群众“刷”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干群关系也画出了“同心圆”。村里许多老人由衷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和驻村工作组,我一定要多活几年!”村干部也很感慨:“以前村里布置点活儿没人干,现在村里有点事一招呼就来一大片,我们的腰杆也硬了。”
精准“滴灌”,精扶贫困家庭
精准脱贫体现在“精准”两字。王永军认为,扶持贫困户就要像“绣花”一样,“一对一”“点对点”进行帮扶,确保村里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人管,都有人扶。
贫困户李春生以前养过獭兔,由于经营不善、销路不好,一年赔了七八万元,日子越过越难。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给他出主意、跑资金、找销路,帮他和另外几户村民筹建了柴鸡养殖合作社,首批1000只散养柴鸡现已开始产蛋,一斤能卖15元。贫困户从有福去年建了一个大棚培育菜花苗并种植白菜,半亩地挣了2万多元,准备今年再多建一个;贫困户陈淑莲通过工作组的引导,年前买了10来头黑猪仔,现在长得膘肥体壮……
在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的同时,工作组积极探索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村民以土地、资产入股公司,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成股东,推动产业脱贫到村到户到人,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扶贫格局。王永军介绍说,为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工作组还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家至少一人进入公司或村内的专业合作社工作,目前已有90人报名加入公司打工,实现了一人在村打工、全家稳定脱贫。
“八顷精神”,激活脱贫动力
“精神上的贫困是真贫困,精神上不脱贫不算真脱贫”。一个村要有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精气神。鉴于此,工作组提出了“自我加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八顷精神,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同。
在“八顷精神”的引领带动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想法丢弃了,许多村民创业的热情点燃了。在北京打工的贫困户薛龙返回村里,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办豆腐作坊,还担任了村民一组组长;在北京打工的贫困户韩立军也返乡创业养了17头牛;村民赵玉文放弃在北京当厨师拿高薪的机会,加入村里公司,负责羊肚菌种植项目。现在全村已经有5人从北京等地返村创业,多人表达了返乡意愿。
“省影视家协会在村里设立了我省第一家农村微电影拍摄基地,河北影视集团设立了河北影视围场拍摄基地,现在已经有摄制组进村开始拍摄,前不久香港和内地的几名导演、编剧到村里采风,准备拍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院线电影。”王永军说,现在村民们精气神十足、谋发展劲头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