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29师】抗战烽火中的冀南银行
1939年10月,129师在山西省黎城成立了冀南银行,发行冀南银行币。为了防止敌人的扫荡和破坏,1940年1月至1943年5月三年多时间,冀南银行总部转移至邢台县英谈村,英谈村民以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冀南银行的安全。
英谈村位于邢台县西部深山区,距离山西省仅有30华里,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129师总部都曾在这里驻扎,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陈庚、李达等八路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1940年1月,冀南银行总部由山西省黎城县搬至这里。为什么冀南银行会选择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落脚呢?
英谈村讲解员路书玲:“英谈这个地方比较偏僻,四面环山,又和很多大路不相干,容易隐蔽。1939年的时候英谈已经是129师的师部了,刘伯承和邓小平已经在1939年7月份进入英谈。彭德怀和左权将军率八路军总部也在1940年春天相继进驻英谈。当时我们村上的第一个支部书记是抗大的第一批学生,他和当时的刘伯承将军和彭德怀将军都比较熟。再一个当时我们这群众基础好,在路罗川我们村是第一个建立党支部的。”
为了把冀南银行顺利搬进来,英谈村派出壮劳力,硬是凭着肩挑背扛把沉重的机器搬进了大山。
路书玲:“我们山里最好的搬运工具就是用柴架背。我们当地老百姓自发地去了50多个人,一个人都背100多斤的东西往这背。我们英谈离白岸12华里,背了有3天时间。”
在英谈村,冀南银行印钞车间、分检处、货币发行处等旧址比比皆是,在冀南银行印钞车间旧址,今年84岁高龄的村民路纪悦告诉记者,那时冀南银行可是个保密单位,村里只有极个别人进入过印钞车间,“冀南银行来的时候很保密,名义上说是工作团。他占的地方是村边一个偏僻的院,都使白洋布罩着,不露天。骡子来的时候都是夜里来夜里走,白天不行动。冬天冷,取暖,有一个老头盘煤火的时候去过那,一般人不叫进。”
冀南银行各类工作人员加起来有100多人,一下子来到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吃饭、住宿都是问题。村民们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工作人员住。富裕一些的村民把自己也舍不得吃的粮食贡献出来,自己挖野菜吃。
今年85岁高龄的村民路全菊:“俺家献出来谷子,给人家推米,叫工作团吃。俺家出的粮食、谷子。”
冀南银行的第一任行长是高捷成,在他住过的小院里,房东路兵书还清楚地记着爷爷给他讲的高捷成和他们亲如一家的事儿,“吃住都在这里,就跟一家人一样,家常便饭呗,伙帮忙,伙做。”
在英谈村,许多村民细心地收藏起一些当年的遗物,保留下这段难忘的历史。
村民袁书琴:“就这两个,这是当年冀南银行用的油墨,这是红色,这是蓝色的。几十年了现在可以说很清晰的,还可以用。这也不知道多少年,就是老辈留下来的东西,把外边这一层去掉里面颜色还是特别新鲜。”
由于军民同心,加上地势险要隐蔽,冀南银行搬到英谈三年多,日军多次封山扫荡,但始终没有发现银行的踪影。当时流通于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印制出来的,保障了根据地经济的正常运转。1943年,刘伯承、邓小平来邢台视察,称赞冀南银行“地方选得好、职工干得好、钞票印得好”。
然而1943年5月,由于叛徒告密,日本鬼子终于获悉了冀南银行在英谈村的准确消息,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战士和英谈村的百姓们迅速将印钞机械转移至英谈村后梯子沟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在转移过程中,英谈村村民郑小金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路书玲:“它这个机器非常笨重,又沉,我们当地老百姓为了坚壁这些机器,豁出性命要保护它。当时冀南银行正在藏东西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出没到我们村子西头。有两个人准备下山往家走的时候,忽然看见很多日本人进村里扫荡。郑小金一边喊一边走,他的意思就是说日本人已经到了,你们快走。这个人被日本人发现以后,一枪就把他打死了。”
由于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冀南银行总部后来又奉命搬回山西黎城。(渐出村民演唱的《英谈古镇好风光》,压混)在英谈村的这三年多时间,冀南银行在抗战史上留下光辉一页。1948年4月,在烽火中成长壮大的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成立华北银行,年底,华北银行又与西北银行等合并,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电台记者杜岩卿、邢台电台记者秦庆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