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傅】两代历史老师 一个教育梦想

01.05.2015  11:24

 

 

何晓煦老师上课提问,与学生沟通。(刘梁摄)

教师是孩子们成长路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启蒙人。可您知道吗,老师也有自己的师傅,五一劳动节特别策划《我的师傅》今天让我们跟随河北台记者刘梁,走进石家庄市第21中学,走近两位高中历史老师,听听他们师徒传承的故事:

何老师:好了,同学们,上课!

班长:起立!

学生:老师好!

下午2点10分,伴随着上课铃声,石家庄第21中学高一(三)班的教室安静了下来,何晓煦老师开始讲评期中考试的历史试卷。今年32岁的何晓煦已经上班8年,微胖的身材、一身浅蓝色衬衫、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很是稳重,但他一站在讲台上就情绪高昂:

何老师:看见“封建”二字是不是一定就是封建社会?不一定吧!有可能指的是封邦制。

何老师在讲题时穿插了很多历史小知识,还跟电视剧联系起来:

何老师:我们看过一个电视剧《醉打金枝》,郭子仪的孩子郭暧流落民间了,住的地方叫长乐坊。坊是什么区?

学生:居住区。

何老师:非常好!写在卷子上。

何老师:好了,下课!

记者采访何晓煦老师。(刘梁 供图)

一节课45分钟很快过去了。下课时间,不少同学围住了何老师请教问题。学生邢雨恬说,同学们非常喜欢听何老师讲课,“说话和讲课都挺有意思的,一直在激励我们,有时候给我一讲就是一个课间,特别耐心。

解答完学生的问题,何老师对记者说,“走,去我师傅班!”在走廊里,他弯腰把纸屑捡了起来,这时几个学生也把地上的纸屑、包装袋捡了起来。何老师对学生笑了,他说这就是师傅教给他的,要给学生做榜样。

何老师的师傅刘新蕊也是一位历史老师,今年快50岁的刘老师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

刘老师:刚才这首歌是在哪里唱的?

学生:世博会!

刘老师:世界上的第一次世博会是在英国召开的,展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刘老师的课全程使用PPT课件,还给学生放映了反映英国纺织业发展的电影,让历史课变得“时尚现代”起来。

谈起怎么当上了小何的师傅,刘老师笑了起来,7年前的场景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学校每年都有拜师仪式,别人都是点一下头,他非常认真的(给我)鞠了一个大躬,我就觉得特别像个孩子,特别亲切,很想抱一抱他!“

那时候,21中有个传统,新入校的老师都要拜一位老教师当师傅,以“传帮带”的形式提升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位是刚大学毕业的小何老师,一位是历史教研组组长、有18年工作经验的刘老师,就这样成为了一对师徒。

小何老师回忆说,师傅给他上的“第一课”不是怎样教学,而是这样对待学生,“有一次是冬天,天黑了,刘老师下班走到门口,隔着胜利北街看到她班一个学生搬着自行车,钥匙丢了。刘老师就帮着她抬着车子,一直抬着找了一个最近的修车点。

师傅的做法深深触动了何老师,“对学生要付出爱”从此成为了他的信念。后来他当上了班主任,遇到教学和管理上的困惑,小何老师都会去找师傅聊一聊,听听师傅的意见和看法。

刘老师:有的学生天天迟到,说了还迟到。我说你变化一下,不要总罚他,既然给班里丢分了,要挣分,擦擦黑板,或者给班里拣点垃圾,干点好事,来弥补一下自己的错误。

按照师傅的指点,小何发现这样不仅使这名学生不再迟到了,还特别愿意为班级做点事情,现在这名学生当上了班里的生活委员。

小何老师说,师傅一直是他成长路上坚强的后盾。他清晰记得,那年考取编制时,他初试受挫,是师傅的帮助和鼓励让他坚持到最后,“之前笔试成绩不太理想,我排在全校最后一名,(还)要看讲课质量的好坏,当时我的压力特别特别大!刘老师把课件全拿出来供我们参考,她跟我说:以后路还很长。我当时很紧张,就享受被劝慰的感觉了!结果是考了第22名,顺利通过!

寒来暑往,7年间,师徒两人一直在教同一个年级,每人每天都上4节课,从高一到高三,他们已经联手送走了两批毕业生。在刘老师眼中,小何不仅是徒弟,也是自己的亲人,“上公交车下车时崴脚了,我要上课,何老师给我拿着杯子,我上班里去,他搀着我,特别感动特别亲,在一块总是把他当自己的家人,当自己的孩子。

岁月如梭,再过6年,刘老师就要退居二线。谈到这儿刘老师沉默了,但不到一分钟,刘老师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她说自己的教育生涯培养了不少学生,教了一个好徒弟,很知足,“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顺利毕业,很有成就感;看到小何一天天成长起来,我也很有成就感。

听到这,小何老师的眼里泛着泪光,他把记者叫到操场上,说想跟师傅说几句话:

师傅!我再跟您带两届(学生),我也特别希望您退休之后,身体硬硬朗朗的,回来看我上课,再听我一节课,谈一谈对我课的想法。再找回咱们刚上班一块儿制作期中考试的卷子,不会的题我去问您,咱再找回当年那种感觉!

小何老师说,他最喜欢《我相信》这首歌,因为那句歌词:“有你在我身边”,而师傅就在他身边。(河北电台记者刘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