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29师】九千将士进涉县 三十万大军出太行

01.08.2015  14:17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由129师开创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是全国19块敌后抗日根据中,最大、最巩固的一块。今天是8月1日建军节,本台推出系列报道《我们的129师》,今天请听第一篇《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

讲解员:从这儿开始往上就是十几位将帅的墓地,主线上就是三位129师的主要领导: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在主线的两侧以及侧峰上安葬有黄镇、李达……

沿着台阶登上涉县赤岸村的将军岭,迎面矗立着12.9米高的纪念碑,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将军岭”三字金光闪闪。在刘伯承纪念亭,安放着刘伯承元帅的部分骨灰。再登上129级台阶,则是共和国另一位元帅徐向前的墓地。

129师陈列馆讲解员:这都是根据他们自己的遗愿,把他们安葬到这儿的。

涉县将军岭是除了北京八宝山之外,安葬共和国元帅、将军最多的地方。为什么他们对涉县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在将军岭的山脚下是赤岸村,清漳河水绕村而过,1940年至1945年,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率领下,八路军129师司令部驻扎在赤岸村长达六年。

129师陈列馆讲解员:是以“我们在太行山上”为主题,描述了129师从改编一直到挺进大别山,中间这段历程。第一部分是挥师入太行……

1937年,八路军在陕西誓师后,东渡黄河,开赴太行山抗日战场。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师9160名将士挺进涉县,12月底129师司令部迁驻赤岸村。此后,涉县就一直是129师司令部所在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首府县。

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书味:一是涉县人淳朴、憨厚、老实,没有出过汉奸,也就说明这儿的老百姓靠得住,群众基础好。二是涉县存粮比较多,涉县山高、怕旱,自然条件恶劣,打了粮食就要防歉年,打的粮食基本上就都存起来。那这一年四季吃什么?糠菜半年粮,糠和菜做主食。因为家家户户存粮很多,这也为部队在这里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

刘伯承元帅曾经感慨的说:“如果没有太行山老百姓吃糠咽菜,我们八路军只好去吃石头”,这是对太行山人民的最高褒奖。

129师在涉县的六年间,日寇曾经多次扫荡。1942年5月,日军一支名叫“六川挺身队”的特种部队化妆成八路军,意图找到129师司令部,偷偷潜到了129师政治部所在的王堡村,距离赤岸村只有3华里。

李书味:咱们这个民兵有放哨的,看见那儿出来八路军一支部队,就上去主动和他们联络,他们就说给我们整点吃的。咱们就给他整了烙饼、鸡蛋汤,给他送过去。

当时,正值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而这支部队人人红光满面,枪支也很整齐,送饭时的一个细节更加深了民兵的怀疑。

李书味:平时八路军来了要吃饭的话,民兵把饭送到咱们整个八路军队伍的中间,战士和首长一块儿吃。这次不一样,他们过来两个人把饭接过去,不让咱们民兵和那些人近距离接触。

意识到不对的民兵立刻向129师司令部报告,等到“六川挺身队”到达赤岸村时,部队已经转移,敌人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六年间,日军始终没有发现129师司令部就在赤岸村。

以涉县为中心,129师驰骋太行,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29师陈列馆讲解员:阳明堡、七亘村两次伏击,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战三捷,长乐村打击敌人,之后香城固、百团大战,以及41、42、43年的连续反扫荡,在抗战时期,129师指挥了大小战役、战斗31000余次。

英勇抗敌的129师得到了包括涉县在内的太行山人民的拥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五年间,129师正规部队由初入涉县时的9160人发展到了30万人。

邯郸学院教授郭秀芬:共歼灭日伪军42万人,收复国土18万平方公里,县城105座,对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29师开创的晋冀鲁豫根据地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人口2800万,是全国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最大、最巩固的一块。

李书味:咱们一看地图,北到石家庄、南到郑州、西到潼关、东到徐州,敌后抗日根据地中面积最大。最巩固,表现在那么几个方面,第一、军事实力最强,129师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兵力空前强大,第二、整个根据地经济实力很强。

解放战争开始后,129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成为威名赫赫的刘邓大军。建国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刘伯承、徐向前2位元帅、3位大将、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河北电 台记者张雁、曹力,邯郸电台记者赵峰、路娟、张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