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望” 高山需仰之

10.09.2015  15:05

  师,传道授业也。

  老师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师又是一座思想和学术的高山和灯塔。

  高山需仰之。

  一个人的名望和声望是一点点积累而来的。当年孙犁先生在天津编辑副刊“杨柳青”,他有一种使命在身,不仅自己写,还为文学青年引路,放下自己宝贵的时间辅导那些文学苗子,精心“护苗”,先后培养了韩映山、铁凝等一批文学青年。最后,形成了荷花淀派,培养了诸多名作家。

  是老师,不一定有望,望是一种高度,望是博大精深,望还是品质。前几天,幸会著名学者刘绍本老师,年已七旬的老人精神矍铄,没有一点儿名人的“架子”,吃饭时他走到我们一些年龄小的写作者饭桌前,“各位老师,我给大家敬酒!”这么有声望的学者教授,这么谦逊,是何等的让人尊敬!对与会的文学青年他有问必答,无私传授写作经验,还自嘲,“教了一辈子书,‘不懂事儿’!”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哪里是“不懂事儿”,而是放下世俗的东西,专心做学问,为文学事业的繁荣精心“育苗”。路上,他单独和我讲了一些写作上的想法,受益很多。

  著名诗人刘章先生更是文坛“育苗”的榜样。1998年在正定散文笔会上,初入文学之门的我将自己作品剪报集呈给先生看。先生在百忙中逐篇给予评点,还题词四个字“感悟生活”。一句话四个字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我是何等的鼓励呀!以后,等积累的文章多了出书,请先生作序,先生在身体有恙做了手术之后,本已很少作序,但还是拿起笔写了序,其对文学后继者的关爱可见一斑。先生经常看报纸,看到那些熟悉的作者名字就非常高兴,为大家的勤奋耕耘而“点赞”。

  前年在省会邂逅刘兰芳先生,刘先生更是没有架子。离别时,大家想和她合影。刘兰芳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人多,不好摆布,先生和气地告诉大家怎么站,给了摄影师一个好的角度,留下珍贵的纪念。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敬仰老师,因出身于教师家庭,对老师有特殊的感情。一个人在成长旅途上,需要来自学校、社会等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老师,向他们学习知识、文化,也学做人和做事。这些年,我见过不少可以成为老师的人,感受最深的是那些有一定“境界”的老师们都具备共同的特质:谦逊、和气,热情、宽厚、真诚。没有架子,有山一样的品质和人格。

  每个人都有追求,都想通过奋斗出名,干出一番事业。有名,但不一定有望。望是啥?我的理解,望是人格和德行,也是品质和层次。望不仅仅是名,更是一种方向,就像这些德高望重的师长们,他们是我们为人为文的方向,也是为人做事的标准和高度,更是我们各方面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