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扎实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
□通讯员 王 晋
□本报记者 戴丽丽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要求人民政协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以履职能力的现代化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各级政协组织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2014年,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我市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政协工作实际,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履行职能的全过程,着力在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发挥委员作用、提升履职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践行群众路线,让政协履职工作更接地气
人民政协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2014年,市政协结合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访民生、察民情、解民困,让履行职能各项工作始终扎根一线,服务群众,促进了一批民生问题的解决。
发源于藁城区的汪洋沟,河道长49.18公里,流域面积623.50平方公里,是我市东南部主要排沥河道。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汪洋沟过流能力不足,汛期沟内污水时常漫溢,变成了既排沥又排污的混合河道,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和省会形象。市政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以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上报,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5月,以环保治理、河道整治、两岸绿化、管网改造、沿河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汪洋沟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依法取缔所有入河直排口,对排水未纳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一律关停,采取以明渠为主、暗涵为辅的原沟拓宽整治,建设8—10米宽具有生态、防护、经济、景观等功能的两岸绿化带和风景片,到去年年底,汪洋沟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发挥政协优势和特色,为改善民生献计出力是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基于这个理念,市政协始终将促进民生改善当作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运用协商议政、专题调研、委员视察、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从水资源保护到机动车尾气治理,从推动“三农”工作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市政协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委员的经验和智慧汇聚成一件件饱含真知灼见的履职成果报送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践行着政协履职为民的承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市政协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共征集到12个方面、1549条意见建议;探索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形式,开展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送医、送教、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进五送三服务”活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市政协党组成员分别深入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蹲点调研,倾听百姓呼声,回应群众关切,协调有关部门解决10多项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
举办“提升履职能力学习大讲堂”,夯实政协履职工作基础
2014年4月21日,市政协五楼会议厅座无虚席,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正在进行,市政协主席王华清从人民政协基本知识、发展历程,到如何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提升履职能力、当好政协委员,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翔实的资料,向在座的市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讲解。这是市政协开展“提升履职能力学习大讲堂”活动的第一课,也标志着这项活动正式启动。
学习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提高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综合素质,服务全市科学发展大局,2014年,市政协把举办“提升履职能力学习大讲堂”作为建设“学习型”政协的重要抓手,有关部门认真谋划、精心组织,不断丰富完善学习形式和内容,确保“大讲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成效。
把“软任务”变成“硬约束”。为办好学习大讲堂,实现学习活动常态化,市政协制定了《2014年度委员和机关干部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方式、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一年来,市政协共举办5场学习活动,分别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作了专题讲座。
一场场讲座,犹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在场每一个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的心田。大家一致认为,“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必将对今后的履职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政协工作的整体水平,才能使思想跟上时代的节拍,才能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才能更好地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王华清道出了举办学习大讲堂的初衷。
完善制度体系,激发政协履职活力
构建科学有效的履职制度体系,推进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是本届市政协孜孜以求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了努力。
2014年,市政协积极探索密切联系委员、群众和基层政协的新渠道,先后制定了《市政协领导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群众的意见》、《市政协领导联系县(市、区)政协制度》和《关于加强与县(市、区)政协联系的意见》等制度规定。
有了制度,就要付诸行动。市政协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落实各项制度规定,形成了自上而下推动履职工作实现新突破的良好态势。
——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定期到各自联系的常委所在单位进行走访,通报市政协近期工作情况,征求常委们对市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委员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采取“请上来、走下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自去年11月中旬开始,市政协主席王华清,副主席赵拴文、贾连海、张维德、葛瑞芳分别深入11个县(市),了解县级政协今年的特色工作、亮点工作和创新性举措,以及明年的工作思路等情况。针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后面临的新形势,召集市内七区政协主席,就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融合,服务主城区改革发展大局进行座谈交流。
——为进一步密切与县(市、区)政协的联系,加强工作指导,召开了县(市、区)政协主席座谈会,市政协各专委会与县(市、区)政协对口专委会召开工作会议,座谈交流工作经验,共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市政协还健全完善了主席约见委员、走访委员和委员接待日制度,在方式方法、工作流程、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细则,搭建与委员直接交流沟通的平台,畅通下情上达的渠道。
本届市政协在探索和深化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体制机制,实现委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止脚步。
——制定《委员履职管理办法》。对委员履行职能的形式、内容、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每年全会结束后,还对委员年度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统计、量化评分、综合评价。
——建立委员履职档案。详细记录委员参加政协会议、学习、调研、视察、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情况,作为考核、表彰和换届提名、留任的重要依据。
——改进特约监督员制度。将相关部门聘任政协委员担任特约监督员,改为由政协组织委派,把分散单一的监督行为整合为有组织的集中监督,为政协委员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组织保障。2014年10月20日,市政协委派的21名市政协委员接受了市中级人民法院颁发的特约监督员聘书,正式享有对全市法院工作知情权、执法情况检查权、法官风纪纠察权、监督建议权等权利和义务。
——深化创建“委员之家”活动。通过在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建立“委员之家”,为委员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发挥作用提供有效载体,使政协工作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目前,遍布全市21个县(市、区)的100多个“委员之家”,共开展学习交流、座谈研讨、视察调研、联组议政、文体联谊、扶贫济困等活动500多次,接待群众6000多人次,反映社情民意1000多件,帮助解决200多个实际问题。
不仅如此,市政协还改进专题调研组织方式,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重点调研工作的意见》,实行主席、副主席领办重点调研课题制度,明确了科学选题、整合资源、强化论证、成果转化等工作环节的具体规程,努力提高建言献策水平,确保重大调研任务高质高效完成。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联系、联谊与合作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组织中作用的意见》,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发挥专委会的基础作用,形成了专委会与党派团体、市直部门、专委会之间活动统筹、信息共享、协调合作、联合调研视察的工作机制。
一项项制度、一条条规定,为市政协提升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更好地履职尽责明确了目标。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人民政协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市政协主席王华清向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发出号召:“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务实的精神,聚焦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绿色崛起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讲真话、谏诤言,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服务。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诉求,当好党委、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推动全市政协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