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部门合力构建精准扶贫开发格局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资金打捆使用 打牢脱贫基础
农、林、水、交通、卫生等部门资金得以整合,打捆使用,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稳定脱贫打牢基础。我市通过不断建立健全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精准扶贫新格局。
从根源着手,以项目助推,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这是我市扶贫开发“标本兼治”的重要手段。按照“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我市围绕发展基础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本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列入规划的重点村通过集中投入,重点帮扶,帮助群众发展增收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一系列水、电、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让这些贫困村庄焕发了活力。
灵寿县东金山村,贫困人口达398人,占总人口的88.4%,属重贫困村。为使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市林业局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走访座谈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查、规划设计、联系苗木、跑办资金项目、组织发动群众等,建成优质核桃基地1000亩,挂果后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万元以上。同时,积极帮助跑办资金达到100余万元的修路等事项,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使农民看到了脱贫希望,增强了致富信心。
我市在4个重点县实施了通村公路和乡村级公路建设项目105个,完成投资5679万元,新建和改扩建道路310公里,解决了20多万人的出行问题,促进并带动了当地商品流通、贸易往来和资源开发。
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各部门资金得以整合,进一步加快了扶贫、脱贫力度。“渠道悉、投向不乱、集中使用”,这样等于将扶贫、移民搬迁、农、林、牧、水、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各部门分工协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地区的面貌。其中,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是重点。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重点针对赞皇县、灵寿县、平山县、行唐县四个国家级贫困县,从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卫生计生人才培养,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公共卫生服务,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改善和提升卫生服务水平。新农合住院封顶线提高以及新农合大病保险的启动,有效减轻了贫困地区参合农民患大病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
水务部门解决了四个贫困县的54.4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万亩,新增高效节能灌溉面积17.7万亩;治理中小河流5条共计56.21千米;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0平方公里,坡耕地综合治理面积1平方公里;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5000千瓦;开工建设小型水库104座,开工建设塘坝窖池444处;硬化、维修道路110多千米;新建、维修校舍33座,建设村卫生所126座,受益贫困人口达2.38万人。
林业部门还注重引导四个贫困县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加大太行山综合开发力度,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打造以核桃、大枣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建设成了一批以赞皇的核桃、大枣、樱桃,平山的核桃、花椒、中华寿桃,行唐的大枣、苹果,灵寿的核桃、猕猴桃等特色果品示范基地,加快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我市把整村脱贫推进与全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大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通过帮班子、帮项目、帮资金、帮技术、帮发展,努力实现“五个一”目标:一户有一名非农就业劳动力,一个山区农户有一亩经济林,一个村有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一个村有一个村级集体财富积累项目,一个包村单位每年为贫困村办一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