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改提”行动使千余村庄换新貌
“‘四个覆盖’的推广,催生了社会管理体系良性运转的内生力,实现了社会管理与改造提升等工作的互促共赢,出现了村民主动出钱、出力、出主意,群众推着干部走的大好局面。”谈起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下称“农改提”)行动,市领导小组负责人如是说。
黄骅市齐家务乡前韩村,是“农改提”中的省级重点村。站在村口,笔直的街道、整齐的围栏、醒目的文化墙映入眼帘。去年,村里新修了公路,安装了L E D路灯,硬化了排水沟,还新建了卫生室、文化广场、村民中心等,整体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升级,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增添了更多欢乐。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前韩村。去年“农改提”行动实施以来,一个个美丽村庄在全市由点向面拓展开来。
我市按照“建设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的总要求,把推进“农改提”行动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与推行“四个覆盖”、规范农村管理运行紧密结合,确定了243个省级重点村和906个县(市、区)级重点村,统筹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等任务。
“农改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规划是其最基础的“蓝本”。结合“巩固提高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精心打造一批、面上推进一批”的思路,我市制定了《全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全力抓好重点事、重点村、重点片区。年初,明确建好村庄道路、抓好饮水安全、建设村民广场、建立“两室”阵地、实施绿化工程、设立村庄标识、搞好村庄亮化、科学处理垃圾、美化临街墙体、改造传统旱厕等10项规定动作,强力推进重点村的改造提升,确保改造一个成功一个。同时,以县城周边、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所在地、工业园区及交通干道两侧连线成片为重点,全力打造精品片区,每个县(市、区)打造2至3个片区,每个片区包含3至5个村。黄骅市精心打造的城南片区(小堤柳庄、小杨村、李子札、杨常庄、东常庄)和海兴县重点建设的北大门片区(大张庄、刘家院、高庄、孙庄、刘庄)连成一片,成为全市最大的跨县(市)精品片区。
在“农改提”行动中,我市通过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项目资金整合、部门帮扶指导结合,多元筹措资金。市财政全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县(市、区)按照省、市要求积极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并鼓励企业、个人出资出劳,筹集各类资金近2亿元。黄骅市广信集团董事长张广新出资500万元投身家乡建设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出资出力,加入到“农改提”行列。各相关部门多次召开调度会、对接会,协调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向“农改提”重点村倾斜,让扶持政策直接到村。据统计,全年整合资金超6亿元。同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组协调项目资金、帮扶建设新农村的作用,积极动员驻村工作组派出单位从“三公”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重点村建设,市直52个单位拿出360多万元,对所驻村进行了帮扶。
“实施‘农改提’工程,不能只是打扫卫生和修修补补,更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建设好的环境保持下去。”全市“农改提”领导小组负责人说。鉴于此,全市重点村全部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立保洁队伍,大部分县(市)通过组织村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五保等困难户组成保洁队,配备专门清扫工具,负责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既解决了用工问题,又为这些人和家庭创造了稳定收入。运河区、新华区的城中村和近城村全面推行了城乡一体化卫生管理模式;海兴县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明确村民责任义务,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实现了村庄面貌与农民精神面貌的双提升……
整个“农改提”过程中,我市将“四个覆盖”这一弥足珍贵的经验引入,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自主权、选择权和决策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所有任务事项都由村代会民主决议,群众全程落实和监督。据统计,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清理垃圾88.7万立方米,购买垃圾箱4.6万个、清运车962辆,建垃圾池902个、垃圾填埋场82处、集中转运场16处;危房改造1952户,墙体改造44万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716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20万米,建污水处理设施36处;完成校舍改造7.4万平方米,修建村“两室”1.4万平方米,新建村民活动广场22.8万平方米;建沼气池249个,完成土地综合整治12150亩,绿化面积156万平方米……
民心工程源于民心所向。去年,美丽乡村建设以“实际”开篇,以“实效”收尾。载着百姓期待,载着浓浓乡愁,今年,我市将从巩固提高、科学布局、抓好精品等方面入手,再确定300个左右省级重点村、20个左右中心村和部分县(市、区)重点村,引导集中连片建设,努力实现农民的“美丽乡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