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询“医”问“疗”
我市在引导刚毕业大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上有什么政策引导?我市在构建和完善大病保险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8月26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的联组会议,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志辉,副主任王中联、王增飞、李锡海、杜振琪、楚行宇,秘书长张院生出席会议。副主任朱增海主持会议。
副市长孟祥红与来自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规划局、市卫计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共同接受15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旁听公民代表的问询。
专题询问中,委员们不仅问得全面、问得细致,而且针对时下的热门话题、亲身经历,更是问得“直接”、问得“胆大”。
问得全面:从服务体系建设到人员编制
全市“十三五”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设想、分级诊疗的措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每个群体面对的医疗服务建设问题各不相同,专题询问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均给予了关注。
“我市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上有哪些打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郭登洲提问。市卫计委主任李志宏说,我市将全面深化医改,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诊疗新模式。并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契机,深化与京津知名医院的合作,全面提升我市医疗服务能力。按照“互联网+”的新思路,全力打造“智慧医疗”,使百姓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针对李鑫东委员提出的在优秀医护人员引进方面我市有何好政策的提问,市人社局局长宋学恭表示,对市直医疗单位引进的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给予30万元至100万元的安家补助费,并根据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和临床学科技术研究项目提供50万元的科研经费。高层次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授予年度医学特别奖,每年评选3—5人,给予10万元奖励。
问得及时:定点医院即将增加为每人两家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数量也随之增多。“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能不能看病取药时一次性多拿一些药?定点医院能不能由一家改为两家更方便一些?”这是肖荣智委员关注的问题。
市人社局医保中心副主任赵新堂说,关于门诊取药量,我市现在的医保政策规定是:门诊急诊病开药不超过7日量;慢性病不超过15日量;中草药不超过7天剂量。参保人员如有特殊情况申请多开药,最多可以开两个月的药量。今后,对于行动不便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我们将给予特殊照顾,增加取药量。
关于门诊定点问题赵新堂说,为了方面参保人员就医,我们将从今年下半年起,组织相应人员编制应用程序,由现行的每人选择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增加到每人选择两家医疗机构。
问得到位:提高卫生服务水平人才是关键
我市是“国家中医药改革综合实验市”。然而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硬件的逐步到位,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人才短缺的问题如何解决?”张静委员提问。
对此,市卫计委副主任甄继革回答,我市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为基层招聘人才,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骨干中医和中青年人才到上级医院进行多形式的培训,遴选高年资中医师与基层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结成师带徒培养对子,组织市县两级以上中医院专家到基层义诊和培训。并探索在河北中医学院建立函授教育基地,组织乡村中医药人员接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
问得直接:《城市卫生基础设施规划条例》何时落实到位
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石家庄市城市卫生基础设施规划条例》。但是近几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大,城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显现,由于投入不到位,规划不落实,布局不合理,建设跟不上,造成老百姓看病难。“这个条例实施两年了,市政府是如何贯彻落实的?”王玉国委员发问直截了当“求真相”。
市规划局局长王晓临回答,《石家庄市都市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2010年10月获得市政府批复。规划到2020年,市级综合医院由现状27所增加至35所,急救站点由18处增加至38处,各类专科医院、中医医院、预防保健、康复机构由93所增加至10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219所增加至252所。
为了提高医疗设施建设标准,2014年4月开始执行《石家庄市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标准》,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配套指标:《条例》中要求,每三到五万人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最高可达到1500平方米;《条例》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最高可达到6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