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5分钟安全防为先———衡大管理处创新“岗前5分钟审视”工作法特写
“岗前5分钟审视”工作法是衡大管理处运营初期在养护作业精细化管理上的一次实践探索与创新,实施推行六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一线养护人员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延长了有效工作时间,作业效率明显提升。在最先推行该工作法的邱县养护工区,曾经创造出了一线养护工5人日修复57块护栏板的奇迹。
“5分钟”实现了安全作业效率大提升
“第一小组,北京方向K1685+300处,更换护栏板7块、防阻块5块、立柱5根。第二小组,大名方向K1745+200处,修复事故烧损路面约50延米......”早7点30分,邱县养护工区维修队长陈志良手拿维修单,发出了一天的工作指令。
紧接着,各维修组开始行动。虽然忙碌,却有条不紊:检查车辆、准备机具、装运材料……10分钟后,各组集结完毕。但他们却并没有即刻出发,而是集合在一起,开始了岗前5分钟的安全审视工作:一分钟审视控制区域,一分钟审视人员着装,一分钟审视安全设施,一分钟审视车辆机具,一分钟审视作业要点。这是衡大处全线推行开展的“岗前5分钟审视”安全上路工作法。
“逐项检查完毕。准备上路!”随着专职督查员在“岗前5分钟审视”记录台账上一一签下“合格”二字,工区维修人员像检阅完毕的战士,奔赴养护一线。
“一笔账”算出了一线工作方法再创新
2011年3月的一天,因大雾天气一辆高客在北京方向K1642处发生了严重的侧翻事故,直接冲垮几十米护栏翻入了边沟。造成近20块护栏板、防阻块需要修复,事故现场也有近500米需要修复。养护职工到了作业区才发现安全标志标牌和材料估算少了,作业区也围不起来。而车辆已过了威县北服务区,不能掉头,只好继续前行16公里赶到南宫收费站掉头,来回近两个小时,半天的工作延误了。
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时任邱县养护工区副主任刘海涛认认真真地为一线职工算了“一笔账”:
上路作业,来回往返路程一般要占去大概一个小时;摆放安全标志标牌近半个小时,回收半个小时。按早8点至12点半天时间计算,上午的有效工作时间只剩下两个小时。但一上路还不时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丢三落四的现象很常见:车辆没检查好,准备工作没做好,少带工具了,材料没带够……干不成活,只能回去拿!往返路程,又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要是赶上维修路段就近不能掉头,还得继续前行到更远的站口。
一笔里程、时间、效率和安全的精细账,算得大家心服口服,同时,他们也开始认真思索一种更好的工作方法。“‘岗前5分钟审视’就是在培育职工职业习惯的基础上,将各项安全管理规程细分为五项,每一项利用1分钟时间完成。用5分钟的时间,让职工在岗前对安全形成一种默契,转化为每个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有效工作时间的效益最大化,从而把安全化、标准化、精细化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的骨子里。”刘海涛这样诠释“岗前5分钟审视”安全上路工作法。
不断创新推动安全作业水平大跨越
“岗前5分钟审视”在衡大处实施六年来,从初显成效到长足改变,六年中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一线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也潜移默化发生了大转变,能够主动规避安全漏洞,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邱县工区一线养护工贾宪政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组上路修复水毁和刺丝,另一组修补坑槽,恰巧两组位置离得近。这边在修复水毁的时候发现另一组的标志摆放距离好像不太够,就提醒他们又重新延长了标志位置。因为在快车道,又临时增加了一个人负责后方安全。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一辆小轿车忽然失控冲进了作业区。幸亏之前延长了作业距离,后方安全员发现及时,才没有引发二次事故。因为亲身经历,现在说起来大家还心有余悸。
有了切身经历,职工们开始不断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不断集思广益,在细分中抓重点五项,最终又改进完善了一分钟审视控制区域和作业要点。
说起这个,陈志良说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上路修复K1642边坡水毁和刺丝,装车完毕,进行岗前审视,发现这次的作业区位置比较特殊,恰巧处在青银高速互通入口,车流较大。为安全起见,岗前临时修订了作业车辆停车地点,卸完材料后继续向前推移500米再步行返回,有效避开了入口车流,保障了安全与畅通。
据了解,2015年,该工作法专项纳入了“养护管理标准化”建设中,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强化。该处现在已将岗前审视延伸到岗中思考,再到岗后总结,在不断的总结实践中使其成为保障一线职工安全的“护身符”,为一线养护作业安全保驾护航!(张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