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首次系统阐述巡视制度 “政治定力”提到空前高度
今日,王岐山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发挥巡视监督作用助力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王岐山在担任中央纪委书记以来,首次系统地公开阐述巡视工作。
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该署名文章的发表,是中央高层在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上,亮出的一柄利剑,并且亮得漂亮、提气。
中纪委查干部过半线索来自巡视王岐山发文凸显重视
该署名文章全文近6000字,分为三部分,分别从巡视制度的历史渊源、工作重点、执行规范等三个角度依次阐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署名文章既站在历史高度,又着眼于现实,同时展望未来,从纵横坐标上,肯定了巡视制度的重要性。“以强有力的逻辑,证明要想把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必须倚重巡视制度。”
“王岐山此次高规格的发文阐述,本身就说明了,巡视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许多大案、要案,都是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对腐败分子形成了高压态势。”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向人民网记者表示。
记者梳理发现,众多“大老虎”的问题就是在巡视工作中发现的。2015年2月26日,中央第八巡视组组长宁延令在国家电网公司召开工作动员会上表示,中央纪委对巡视发现的苏荣、申维辰、朱明国、万庆良、杜善学、谭力、武长顺、韩学键、秦玉海、梁滨、杨卫泽、陆武成等40多人的问题线索进行了立案审查。
“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中,一半以上是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查处的。”2015年8月17日,王岐山在出席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讲话时透露。
对于如何定位巡视制度的地位,许耀桐注意到了文章中所用的“不可替代”4个字,他指出,巡视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发动群众”,这种外来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反腐败斗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应当注意的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巡视制度清除不良分子,有利于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许耀桐谈到。
“政治定力”提到空前高度印证“反腐不是一阵子”
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的列出7大工作重点,描绘出巡视工作的布局蓝图,构成了“今后这项工作怎么开展”的标准答案。
在重点谈到贯彻巡视方针时,他特别强调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政治定力”一词统领起巡视制度的重点部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前,王岐山曾几次谈到“政治定力”。今年3月27日至28日,王岐山在河南调研,讲话中强调“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有静气、不刮风”;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中,王岐山指出,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不搞运动、不是一阵子。
何为政治定力?许耀桐将“定力”的含义解读为遇事不乱,不会被事物表面所迷惑。“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这种定力源于政治自信,源于信仰坚定。”
关于政治定力,戴焰军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方面能不能严格地遵守政治纪律,能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建设、反腐败的一系列方针和要求。另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分清是非,站稳立场。第三,自己平时能不能以身作则,自己如果做不好怎么去巡视别人。”
反腐要打一场硬战。许耀桐指出,“一反到底”、“零容忍”等一些反腐狠话,都表现出中央重拳打击腐败的决心。但是,反腐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做好不易。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能力和魄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迫切需要这份定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对巡视人员提更高要求
“再好的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也屡次提及了十八大后巡视工作在人员上的变革。他指出,党的十八大后,实行了巡视组组长、巡视对象、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三个不固定,不搞铁帽子,一次一授权。
这一巡视创新,在8月13日刚刚颁布的《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版第十条中得到明确:巡视组组长根据每次巡视任务确定并授权。
十八大后,每一轮中央巡视的参与人员都备受关注。2012年7月2日公布的今年第二轮中央巡视组成员中,巡视组长首次实现了“一正三副”的阵容搭配。已经公布的七个巡视组名单中,共包括7名组长和21名副组长。就巡视经验来看,已经进驻的七个巡视组中,马瑞民、赵文波、刘卒、宁延令等4人为全程参与了十八大后六轮中央巡视的“老将”。
无论是巡视“老将”还是“新秀”,王岐山都明确提出了要求:明确责任,敢于担当,加强巡视队伍建设。“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严禁跑风漏气、打探说情。巡视组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如实报告就是渎职,都要追究责任。”
戴焰军认为,这一要求,抓住了制度执行的最根本的东西,从个人到队伍整体,都必须强化责任感,不能遇到问题的时候绕着走。“面对的是一些危害国家、危害党、危害人民的错误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就有得罪人的问题,你敢不敢处理,敢不敢担当,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执行好巡视制度。”
“打铁还要自身硬。巡视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良好的品质,很难适应这份工作,使制度执行大打折扣,甚至功败垂成。”许耀桐表示。
此外,戴焰军指出,巡视制度的建立还应该注重社会氛围,巡视发现问题,很多要靠巡视人员通过与群众的接触,才能把问题挖掘出来。“通过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有利于巡视工作的整体氛围,这是当前政治生态建设的很重要一部分。”
党的十九大前实现全覆盖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
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回顾了我国巡视制度的历史。早在1928年,党中央就制定巡视条例,以中共中央通告形式下发。
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以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派出巡视组;2001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派出巡视组开展巡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党的十七大把巡视制度写入党章。2009年,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提升更名为中央巡视组。
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3—2017年)》,听取每一轮巡视情况汇报。2015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十八大后的巡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8月17日,王岐山出席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王岐山指出,中央巡视组已巡视118个地方、部门和单位,与干部群众谈话2万余人次,受理信访120余万件。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中,一半以上是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查处的;中央组织部对巡视移交的选人用人问题进行专项督查,已处理纠正和追究问责1100多人。
“可以预见,保持巡视的力度和节奏,踩着不变的步伐,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能够基本实现全覆盖。”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写到。
戴焰军指出,这一目标的提出,预示着中央不仅巡视的“质量”提出要求,也对巡视的“数量”提出了要求。“巡视工作中,有成熟的做法,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就要在全党推行,使巡视变成常态化制度,而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