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83岁老人坚持写日记 记录半个多世纪生活变迁

13.10.2015  18:00

    齐书太早期的一些日记本纸张发黄、泛脆,老人非常小心地保存着。

    石家庄日报记者 李莉雅 文/图

    在前杜北村,有一位闻名辖区的老人齐书太,83岁的他务过农、教过书,从各种生活坎坷中走过,到现在拥有儿孙满堂的幸福日子,唯一不变的习惯就是——写日记。从1952年参加工作那年起,齐书太就开始坚持写日记,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从工作、学习到气候、收入,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老人看来,日记不仅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还能让他思维活跃,是一种难得的养生方式。而从他积累的40多册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窥见60多年来石家庄的变化和发展。

    “无论多累、多晚都写,写完了心里才顺畅,才能踏踏实实地睡觉。可以说,这40多本日记里面藏着我的63年

    10月9日,前杜北村杜北小区,阳光从一扇大大的玻璃窗照进屋子里,温暖而舒服。齐书太老人坐在阳台的书桌前,认真地写着日记:“虚岁今年八十三,辛勤劳作在房间,衣裳脏了自己洗,每日动手做三餐,室内室外常打扫……

    “我写的日记和旁人的不太一样,我是用七字的打油诗来写日记,独特吧。”齐书太笑着说。虽然已经年过八旬,可老人依旧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健谈的他聊起那些装满了回忆的日记时,十分激动。

    环顾老人的房间,客厅墙上悬挂着多幅名言警句和处世格言,桌子上则摆满了全家福以及老人自制的简报。在客厅一角摆放着一张陈旧的桌子,这就是老人的“工作台”,他常在这里读报纸、做简报、写日记。齐书太最宝贝的是放在书柜里的那40多个日记本,这些日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我什么都记,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各项政策,小到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无论多累、多晚都写,写完了心里才顺畅,才能踏踏实实地睡觉。可以说,这40多本日记里面藏着我的63年。”齐书太说着从书柜里拿出部分日记,大约有上千页,时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其中一些写于早期的日记,纸张已经泛黄、发脆,被他小心翼翼地保存在盒子里。

    齐书太回忆说,最开始的日记都没有保存,正式记日记是他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日记也没什么体裁,就是写给自己的,等你想不起来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就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挺有意思的。

    从那以后,写日记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直坚持至今。由于平时酷爱打油诗、顺口溜,1992年退休后,齐书太便将这些爱好与日记相融合,用七个字一句话的形式写日记。他的这种“非典型性”日记语句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

    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日记并没有写在正规的本子中,而是“跃然纸上”。齐书太说,初期自己用来写日记的纸都是宣纸,钢笔记录;后来,使孩子们用完的废旧作业本,写在背面;再后来,开始用正规信纸、横格纸。他调侃:“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抠门,而是不想浪费纸,能写字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