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加快推进黄三角农高区建设
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后,山东省认真落实批复要求,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按照制定的规划方案,在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集科学化、市场化、组织化、设施化、信息化、集约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是加快打造完善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农高区内水稻、海参、大闸蟹、食用菌、生态猪等一批优势特色品种现代生产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睿洋公司工厂化循环养殖、大地乳业沼气发电和生物有机肥生产、中科荣丰10吨智能化北虫草生产线、康益农业公司与耐盐碱花卉、林果、稀有苗种快速繁育以及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基材料、生物制药、现代物流仓储等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多,为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建立生态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造食品安全科技示范区,与赛伯乐投资集团、中国物联网集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进行合作,建设了农产品物联网质量追溯系统,积极开展有机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规程研究,面向广大农户进行培训,使食品安全控制切实得到保障。围绕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与北京恩源、上农信等电商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建设黄河口农产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和覆盖全国的优质农产品电商营销网络,积极打造形成环渤海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布聚集,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紧密结合黄三角农高区建设组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现已围绕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同时,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建设已经报山东省发改委立项。吸引省内外高校院所在农高区内建立研发机构,中科院投资8.6亿元在农高区设立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建设了3.6万平米的农业综合试验室、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和专家工作站,现已竣工投入使用。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北京博肽蛋白/多肽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色列英飞尼迪集团等2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在农高区建立了生物基材料、生物发酵、生物活性肽、酶制剂等18个研发基地和实验室。这些创新平台的建立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目前已有21个创新团队和51名高层次创新到黄三角农高区开展创新创业。
三是强化资本运作,加快农业金融创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提供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服务,促进金融与农业紧密结合。目前,黄三角农高区已吸引社会资本4.5亿元,组建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参股成立北京中农科联等5支基金,规模达到8亿元;组建了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可担保贷款20亿元;发行私募债券、企业债券15亿元。采取PPP模式,成立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股权换投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开展农高区各项建设。
四是大力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为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黄三角农高区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示范工作开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和中低产田粮食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种植模式已日趋成熟。通过盐碱地粮食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种植面积扩大到77.3万亩,产量进一步提升。其中,25.2万亩盐碱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19.8公斤,最高到产达到654公斤;28.6万亩盐碱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41公斤,最高单产达到683.3公斤。23.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96.02公斤,最高单产达到571公斤。探索盐碱地绿色发展模式,建设苜蓿新品种种植基地3200余亩,有力推动由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2015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粮食产量突破5.7亿公斤,为全国滨海盐碱地改良增产提供了示范,为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建设和全省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