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侧记
上图:金爵奖评委亮相,左起为罗恩·耶克萨、金希才、安德烈·萨金塞夫、施南生、郝蕾、费利普·弥勒和蔡尚君。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110周年,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有些过于漫长,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她可以让我们跳出每个人生命的局限,去体验和经历不同的人生。”昨夜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仪式上,演员佟大为的一番话引发在场电影人共鸣。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地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上海国际电影节有理由成为百年光影之梦再度起航的地方。
昨夜,93岁高龄的艺术家秦怡来了,她在过去一年亲赴高原拍摄《青海湖畔》。21位“路人甲”则跟随导演尔冬升登上中国目前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的舞台。这部讲述横店群众演员的《我是路人甲》被组委会推到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的位置。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对电影梦想的选择与尊重。而当俄罗斯电影《回归》《利维坦》的导演、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安德烈·萨金塞夫领衔亚洲最高水准的评委会集体亮相时,他说:“我很幸运能将电影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而这门艺术、这个电影梦对我们而言,是永恒且至关重要的。”从中外电影人的肺腑之言中,上海国际电影节与这座城市文化的互相滋养、与中国电影梦的交相辉映,呼之欲出。
呈现国际视野与多元视角
重回熟悉的地方,好莱坞华裔女星卢燕感怀上海:“我长在这里,想来也是上海启蒙了我关于电影的想象。”事实上,在百年光影之旅中,上海国际电影节的18届、22年不过刚刚“成人”,但深厚的影视文化根基,让上海电影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放眼全球的视野。因此,从最初的33个国家和地区145部影片参展,到今次108个国家和地区2096部影片报名,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这座城市的文化滋养中,渐趋成熟。
本届电影节展映片目众多,策划的单元也不少,共计12个单元、27个影展,放映300多部电影,场次超过1200场。
《鸟人》《利维坦》《少年时代》《爆裂鼓手》《两天一夜》《冬眠》《寒枝静雀》,从奥斯卡到柏林、威尼斯,乃至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国际顶尖电影节的热门影片,都将在6月13日至21日间登上申城大银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丝绸之路风貌”、“金砖五国焦点”等影展,主旨鲜明,入选作品艺术水准高超,这些影展将与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别影展一样,构成琳琅的世界电影图谱。除了多维度视野上的拓宽,本届电影节的影展策划也在纵向时间轴上作了一番梳理,戈达尔、高仓健、黄柳霜、夏梦等中外影人的经典作品,以及4K修复单元所上演的名篇佳作串联起一段耐人寻味的电影时光之旅。
放映影院首次遍布全市所有区县
30年一线拍片仍不忘初心,导演陈凯歌感激自己,更致谢组委会:“上海电影节22年以来,只用心做了一件事,就是告诉观众和我们电影人——电影是一件礼物,一件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礼物。”
中国电影的发源地需要一个国际性电影节。同时,借助电影节的举办,世界各地优秀影片作品集中放映,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众的电影艺术鉴赏力。今年,电影节将参与放映的指定影院从35家扩充到45家,第一次遍布包括崇明、奉贤、金山在内的上海所有区县。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观众。根据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指定销售平台淘宝电影数据,“向大师致敬”、“4K修复”、“日本电影展映”等单元的影票一票难求。6日出票首日,线上销售就突破1100万元。影院门前,连夜排起长龙。而昨天电影节开幕首日,官方指定的淘宝取票机一天之内就出票1.6万余张,出票总金额超过100万元。
大师戈达尔在1988年至1998年间,把他一生看到的、爱过的、思考过的、古往今来的大量电影作品,用自己独有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手段融会贯通成一部《电影史》。这部被称为“世纪之作”的影片长达266分钟,常因艰涩难懂而被称为“学术专用片”。但在本次电影节中,两场《电影史》影票甫一开售就被“秒杀”。不止一位电影人发出类似感慨:在上海,总能遇到懂行的观众。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为折射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产业的一面镜子。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电影节的根基在于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方兴未艾。而上海电影节所具有的文化辐射力,为城市的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驱动,电影产业链的闭环正逐渐在上海成型。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这座城市正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全、做强上海的电影产业。去年10月27日《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发布,更是上海电影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历史转折。新政从资金支持、金融税收、土地规划、人才培育、区县联动等7个方面对电影产业链给予扶持。之后,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正式挂牌,提供咨询和协调两大类共115余项服务等等,这些产业利好都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