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层研讨会与会专家解读石家庄幸福密码(二)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这里有很多真实的幸福故事
——2015年高层研讨会与会专家解读石家庄幸福密码
□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幸福城市要有“三创职能”
关于幸福城市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在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研究领域很有建树,他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角度谈了对幸福城市的一些思考。
他认为,幸福城市首先需要一个合理产业空间布局。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幸福与否,要看市内各区以及各县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优化,相应的产业园区是否有功能分工、融合与协作,做到产城融合。
打造绿色增长和智慧城市的有机结合体,是城市幸福的重要支撑,也可以说是功能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幸福城市还要强调“三生融合”,即生产、生活和生态相融合。这是保障城市具有人气和商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生产功能,就不能称之为城市;先生产后生活,先有厂,后有城市,则会导致生产功能布局混乱,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
作为一个幸福城市,还要鼓励创造、创业和创新。“没有三创职能的城市,很难给百姓打造幸福。”高国力表示,创造的职能体现在城市的生产、设计、管理等多方面。中国制造要变为中国创造,就要对原有的产业和制造业进行突破和升级,提升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
在城市治理方面,高国力强调要做到精细化、人性化和国际化,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城市建设的水平和品位,进而给幸福提供实业支撑。
□李玲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拥有最佳的幸福要素组合
每个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幸福的定义也有很多,例如物质条件,精神愉悦,安全感,人生价值等。单从某一项幸福元素来说,石家庄可能不是最佳的,但将这些所有幸福要素组合在一起,那么石家庄就是最幸福的。
在高层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深入剖析了石家庄的幸福密码。
石家庄作为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生态环境和发展速度并不是强项,但人们确实是幸福的。
十八大以后国家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深化改革总的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价值取向是以促进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福祉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改革其实就是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先行一步率先做出了典范。”李玲说,因为有了正确的执政理念,以及强有力的执政能力,优先发展社会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石家庄才能够成为幸福的城市。幸福是每个人的感受,但要调集起全部人民的幸福感,还要营造全社会的安全、尊严、保障等等,大家才能幸福。这种氛围不能自发形成,要建立一个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环境就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动。
李玲还特别提到,“改革红利共享、风险同担,这一点更加难能可贵。”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出现风险还须由政府来承担。“政府手中权力有限,但责任却是无限的。”她说,无论问题是由政府失责造成,还是市场失灵造成,甚至由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政府都要负最终责任,必须为市场机制带来的问题兜底。所以社会治理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防火门”。
在主旨演讲中,李玲还特别提到了有“幸福国度”之称的不丹国。她认为,石家庄的幸福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丹虽然是一个欠发达国家,但是第一个将国民幸福总值(GHN)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国家。该国政府施政也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政府计划的成功与否,必须以该国人民幸福感的提高为评价基准。
李玲列出了2014年度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前五名分别是丹麦、挪威、瑞士、荷兰、瑞典。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社会福利非常好,政府的财政支出80%以上在民生领域。“这与石家庄非常相似,因为我们也是民生领域近80%的财政支出。很少有城市像石家庄这样真正地为民生服务,这也是为什么石家庄能成为幸福城市。”她如是说。
公共服务的投入还产生了长尾效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李玲认为,石家庄的经验完全具有可推广性的,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能建成幸福城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也应该能做到,“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石家庄的经验推向全国。”
□张孝德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老百姓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石家庄是一座幸福城市,这里有很多真实的幸福故事。”这是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演讲的开场白。这是他经过实地走访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年时间内,石家庄连续6次上榜幸福城市,而且这些评选都是由国家权威机构组织的,在理论研究、计量研究和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指标体系,问卷设计、指标设定、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没有任何主观因素影响,调查工作没有其他任何部门参与,调查过程客观公正,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在深入石家庄社区、学校实地调研过程中,张孝德听到了很多故事,其中有山区孩子走出深山受到良好教育的故事,环卫工人的作业环境越来越好,社区居民的安居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就是石家庄1000万人民的幸福人生,非常有说服力。”张孝德说,故事的主角既有中低收入人群,也有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幸福了,幸福城市才是真实的。
“幸福是一面镜子,幸福是感染的,也是可以传染的。”张孝德在听了很多人的幸福故事后,也被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所深深感动。
幸福是这样产生的呢?这也是张孝德来石家庄想要深入了解的问题。他认为,市委、市政府在末端管理、终端管理上的经验非常值得推广。
“石家庄将资源直接配置到最低层、最终端,例如110警务站、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等,这种资源配置确确实实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这一举措,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认同感。”张孝德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源于内心的一种幸福。
他对石家庄的幸福模式给予了极度肯定,并表示将研究纳入到社会经济学研究课题中,这对研究绿色GDP、民生财富、福利经济学等有一定借鉴意义。
□马建彬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城市美德奠定幸福基石
“我亲身参与了城市向前发展的历程,切身感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市社科院院长马建彬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但在这里29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早已将他融入到了这座幸福之城。
武汉大学教授周运清曾说过,作为一个家庭,要获得幸福,需要丈夫奉献责任,妻子奉献温馨,孩子奉献希望。那么对一座城市而言,幸福又是什么呢?马建彬认为答案是,“使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目前也是市委、市政府孜孜追求的目标。”
如果一两次评选,石家庄排名靠前有偶然因素起作用,但接连六次评选,石家庄幸福感都在全国城市前十名,那一定有其必然性。马建彬分析了四大主因。
首先,这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让许多异乡人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石家庄人不欺生,不排外。”无论来自于何方,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里有尊严,机会多,压力小,焦虑少。不论是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还是个人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都可以让所有人获得平等发展的权利,发展机会增多,空间增大,流动渠道畅通,人们相信实干,尊重劳动,鼓励竞争,保护开放。石家庄包容接纳,诚实质朴,从容平和,乐观进取的“城市个性和城市美德”奠定了幸福城市的心理基础和品质基石。
这里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民风淳朴,先后涌现出“希望将军”赵渭忠、“最美警察”冯志宏、“温情豆饼哥”姚彦军等爱心代表。全市注册志愿者已有20万人,他们活跃在社区、路口、广场和各行各业。石家庄,这是一座让市民感觉温暖、善良、美好的城市,而这是解决温饱以后市民最渴望得到的关爱。据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幸福城市评选指标结果显示,石家庄在关爱选项上排位最高。
政府大力度地向民生投入进行倾斜,这让市民对城市未来发展更加憧憬。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全覆盖、多层次的方针,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开展山区教育扶贫,实施燕赵讲坛等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以人为本进行改善民生,使城市从内到外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群众有目共睹。
“为更多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的环境,这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也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马建彬说。
“幸福石家庄”精彩点击
创建和谐幸福社区
在金域蓝湾社区,人们看得见的是整洁优美的环境,看不见却又感受得到的是“真诚、温情、和谐”的氛围。
这是社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完善机制、强化阵地、创新载体等举措,提升精神面貌与文明水平所取得的效果。
普惠居民,实现文明育人。紧密结合蓝湾大讲堂,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活动达300余次主题性文化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高。
文化乐人,举办各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定期举办红色电影和抗日战争系列图片展,引导未成年增强爱国情感。举办互动活动,为居民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增强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
拓宽渠道,在广场两侧开设文化栏,加强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真诚,温情的社区氛围,为广大居民打造一个美丽和谐的七彩蓝湾。
倾力教育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石家庄幸福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积极有效的解困帮危体系,是建设幸福石家庄的重要保障。我市于2011年启动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脱贫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使深山区的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确保每一个孩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各有关部门和山区六县各司其职、定期调度、跟踪督导,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强化项目统筹,统筹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将项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按国家《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定配备完善的生活、教育配套设施。强化资金统筹。按照“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企业援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原则,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积极筹集建设资金。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程长效机制。四年以来,市教育局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18个规范性文件,涉及工程建设、资金奖补、学校管理、贫困生补助、教育教学、毕业升学、分包联系等多个方面,对项目学校的建设和运行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工程顺利、深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项目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配备完善图书馆(室)、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率先在贫困山区实现了宽带网络“班班通”;配齐配全专任教师,组织开展项目学校教师全员培训;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了食堂、宿舍管理人员282名,保障学生享受良好生活照顾。
完善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学生免费就读。项目学校贫困学生吃、住、行全部免费。小学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76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2400元,交通费450元。
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实施局领导分包联系制度,提高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项目学校教师(含生活管理员)的管理与培训,组织山区六县项目学校拉练督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让企业成为有爱的地方
石家庄是一个开放包容、重信尚义而又崇德向善的幸福之城,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座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一家文化创意企业。
说到一个城市的幸福密码,百年巧匠的切身体会就是要有“爱”。如果管理者能够用“爱心”来经营企业,用“爱心”来管理城市,用“爱心”来为人民服务,那么员工和市民一定会由衷地感到幸福。残疾人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百年巧匠的这份爱,体现在给予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劳动的权利和机会,给予他们家庭一般的温暖,给予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人生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舞台。
坚持爱心立企,把优先录用残疾人作为创业之本,与残疾员工同呼吸共命运。为方便残疾人从事这项工作,公司特意把产品从选基材、镶嵌贝壳到最后完工,精细分解为20多个步骤、130道工序,根据残疾员工的残疾类型和程度,安排到不同的工序上。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今,百年巧匠先后投资近100多万元,累计培训400余名残疾人士。目前,共有50多名残疾大学生在百年巧匠就业,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公司已经与8所全国重点特殊教育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成为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听障毕业生就业基地。
把企业打造成爱的团体,给残疾员工营造家庭一般的温馨环境。公司注意平等对待残疾与健全员工,各项规章制度一视同仁,尤其在细节上更注意保护残疾员工的自尊。何谓注意细节?就是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学会换位思考。
坚持创新发展,让企业真正成为残疾人实现梦想的舞台,将这样的爱心传承下去,百年巧匠的明天会更美好,石家庄人民的未来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