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层研讨会与会专家解读石家庄幸福密码(一)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城市蝶变增强百姓幸福底气
——2015年高层研讨会与会专家解读石家庄幸福密码
□褚福灵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来石家庄参加幸福城市高层研讨会,是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第二次来到这座城市。他起初听到石家庄获评幸福城市,感觉十分诧异,他对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20多年的那次城市游历。但经过调研,他觉得石家庄实至名归。“我们看到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他们把民生保障放在第一位,真正是在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褚福灵说,在石家庄的街头有110多个警务站,并把它打造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公安局”;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遇到一些急事难事,就可直接找警务站,是老百姓身边的好帮手、好邻居。这震慑了犯罪分子,保护了老百姓的安危。没安全感,老百姓是没有幸福感的,让老百姓感到安全,也就感到了幸福。并且石家庄启动山区扶贫教育工程,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使山区的学生能走出大山,学到知识,学到本领,这也是幸福的源泉。
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在其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他首先提出,创建幸福城市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城市管理面临着多个方面,比如说要发展经济,要社会安定,要实现安居乐业,要创造社会和谐,要搞好生态环境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少城市都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粗放式的发展破坏了环境,对社会发展重视不够,对民生的改善也有所忽视。“然而石家庄则不同,市委、市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占一般公共投入的79.4%,这个比例很大。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理念,就是确确实实以创建幸福城市为追求。”
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创建幸福之城的关键举措。褚福灵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幸福的感悟。市委、市政府要给老百姓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安全,能看得起病,住得起房,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担起维护社会公平秩序、创造城市财富的重任来。”
通过调研,褚福灵看到了石家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与石家庄当选幸福城市有密切的关系。
“建设幸福城市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希望,石家庄市能够作为建设幸福城市的试验田,通过真抓、实干、创新,真正把理论的探索同实践的检验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金盛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幸福不会被轻易改变
幸福是什么?央视对此进行过多次调查,现场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少人感到迷惘。在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金盛华现场提问,“想要幸福的人请举手”、“真正知道幸福是什么的同志请举手”。结果是,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参会者都举手;第二个问题,仅有两位参会者举手。
在题为《幸福的本质》主旨演讲中,金盛华教授对幸福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幸福包括积极体验,其中包括所有的愉悦心情;价值追求,从自由到奉献中,获取人生价值;亲情维系,家庭为幸福提供支撑;还有事业成功、和谐安定、生理健康、金钱地位、学习发展等等。
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分析,人需要解释,解释自己存在的理由。“付出并不痛苦,痛苦的是不能解释。”他说,人需要有自我价值,如果自我没有价值,那么世界一切客体的价值都不复存在。”
“幸福不等于快乐。”金盛华教授认为这两个词的概念是不相同的。快乐是短暂的,时过境迁;而幸福是可以回溯的,不会被轻易改变,每当想起来,都会发自肺腑地感到幸福。“幸福也不是快乐的延伸,这是一个误区。”他说,不少人将“获得”理解为幸福,这是狭隘的快乐。要想幸福,就应当作出让社会认同你价值的事情,这些认同累积起来也是一种幸福。
金盛华教授把幸福要素总结为四项,即整体的生存状况,积极人格特点,积极情绪和愉悦的感觉。所以,在幸福方面要积极做加法,不幸福方面做减法,这样才能走出幸福的人生。
“如今社会的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未来的幸福也不只是属于石家庄,它属于全民。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幸福,学会体味幸福。”金盛华教授对幸福寄予了美好憧憬。
□倪鹏飞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奉献中享受幸福
倪鹏飞教授致力于城市研究多年,围绕城市竞争力与幸福感专门做过课题研究。他认为,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其外在表现是,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近年来,石家庄在经济实力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成绩,都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提到幸福的来源,除了执政者的努力,倪鹏飞认为另一方面是百姓自己的创造,通过劳动、奉献来收获精神上的满足,达到对幸福的预期。“很多人将奉献友爱作为价值观,从对社会奉献和对他人的奉献中享受幸福。”
关于幸福的程度,他引用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说的一个公式——幸福感=笑容/欲望。当欲望和笑容的目标完全一致的时候,那应该是最幸福的时候。由这个公式,可以判断影响幸福程度的因素有三个层面:一是笑容本身,这与物质条件、社会环境、个人内心感受有关联;二是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也会影响人们的欲望;三是参照物,不同的区域范围、不同的发展水平,人对物质和精神的理解不同,也会影响到幸福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倪鹏飞教授在分析石家庄的城市幸福感时发现,人们精神层面的幸福要高于物质层面的幸福。“这要归功于石家庄人民艰苦的劳动、晶莹的汗水以及闪光的智慧。石家庄人既有奉献、进取的精神,又有知足常乐、心态平和的价值观。”他总结道。
倪鹏飞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幸福感的集中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以,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以这个价值观所支撑的幸福观。
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幸福感,这是所有城市发展面临的课题,也是石家庄召开此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他给出的建议是,围绕收入增长和幸福感的改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就是两者都要抓。他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共同提升,政府要创造便利条件和良好环境,让百姓有平台去实现幸福的梦想。
□张小影 (经济日报社总编辑)
惠民生为百姓幸福加分
如今的石家庄已经是遍地绿荫,随处花园,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进。市委和市政府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力求使明天的石家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让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地升级。
对此做法,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张小影归结为幸福之城的幸福密码之一,“市委和市政府不断自觉地为百姓幸福加分,持续不断地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石家庄连续六次上榜幸福城市,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近期,经济日报多次派出记者深入一线开展调研采访,探索石家庄在推进幸福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归纳总结了四个幸福密码: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夯实建设幸福城市的物质基础;高度重视民生,让发展的红利不断惠及百姓;着力培育蓬勃向上的文明力量,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自觉地为幸福加分。
“从2010年到2014年,石家庄的GDP已经从3400亿元增长到5100亿元,财政收入从387.9亿元增长到681亿元,五年间全市的民生支出从213.1亿元上升到447.4亿元,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从69.9%提升到79.4%。”为了客观地表述石家庄的幸福,经济日报记者采用这样一组数据。
“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政府手里有了钱,老百姓口袋里也有了钱,幸福感就有了底气。” 张小影说。近年来石家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百姓居住困难,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建立健全解困帮危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帮老百姓办了许多的实事,解决了许多困难,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成果,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群众的满意感和幸福感也随之上升。
经济日报采访团队在石家庄采访了一大批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志愿者、河北雷锋、文明市民标兵,透过他们的感人故事,张小影切身感受到:“百姓以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聚集起共同建设幸福城市的智慧和力量,群众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幸福感的境界。”
采访结束后,经济日报对石家庄建设幸福之城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群众的幸福感相辅相成,没有一定的发展质量,很难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群众的自觉参与,城市的发展很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好生活的基础就不牢靠。六次入选幸福城市,充分证明了广大市民对石家庄经济发展和城市巨变和社会生活的高度认同。在这背后是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一笔笔民生的支出,是党和政府惠及民生、为民谋利的质朴情怀,也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无限追求和拼搏奉献。”
“幸福石家庄”精彩点击
建设幸福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切实加强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用社区讲堂、志愿服务、道德楷模、节日礼仪、文艺活动、心理疏导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为建设幸福石家庄提供文化支持。
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建立“燕赵社区大讲堂”,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在社区设立100个讲堂,举办1000场讲座,让上万市民受益。市委宣传部建立了115名市级优秀专家库,进行了培训,国家级社科优秀专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等各领域拔尖人才走向社区,深受居民欢迎。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440个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站。建立了“12349”公益服务网络平台,广大共产党员带头注册登记,率先成为志愿者。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春节,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团拜活动,互祝新年快乐。在中秋节,组织男女老幼,赏明月,吃月饼,进行诗词朗读,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在其他节日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
搭建欢乐舞台。我市每年从“五一”到“十一”开展“彩色周末”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坚持了22年,成为社区居民的盛大节日。市委宣传部每年为100支社区文艺队配置文艺服装和演奏乐器,坚持多年。市群艺馆和区文化馆经常派文艺辅导员到社区指导,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
针对社会转型期心理压力大,焦虑情绪增加,我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各社区建立了心理疏导室,组建了由心理咨询师、社区医生、社区志愿者构成的心理咨询队伍,重点对弱势群体和特殊家庭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市、区财政和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建设了心理疏导场所,打造了“忘忧草”调解室、“音乐心海导航”、“大爱暖阳社”、“爱心互助会”等示范点。
打造“平安轻骑兵”
市公安局的综合警务服务站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公安工作中的诠释,是保障改善民生、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典型范例。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项目,市公安局始终将综合警务服务站打造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公安局”作为创新目标,主动而为,简政放权,将地市级公安机关户政、交管、出入境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事权最大限度下放至综合警务服务站,实现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
充分发挥综合警务服务站“在民身边、与民为邻”的优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结合辖区特点,推出了一大批便民举措,帮助群众解决了日常生活中许多急事难事,努力将综合警务服务站打造成为百姓身边的好帮手、好邻居。
充分发挥综合警务服务站“屯警于街见事早、动态备勤反应快、全天值守无缝隙”的优势,着力打造打击犯罪、反恐处突的“第一梯队、第一防线”。通过采取网格化、动态化的接处警模式,构建了以综合警务服务站为基点,辐射周边2平方公里“出警圈、巡逻圈、防控圈”,出警速度较之以前的15分钟缩短至3-5分钟,大大增加了现场抓获率。通过警力下沉,全市22.7%的警力下沉至综合警务服务站,街面常态化巡逻警力由原来的240名增加到了660名,在市区各主要路段、要害部门和易发案路段,实行全天候巡逻盘查,有效地挤压了街面犯罪时空,震慑了犯罪分子。
力促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建设幸福石家庄的重要内容,列为和谐稳定建设和实施民生经济工程的条件,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毕业。
创新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我市设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扶持就业的专项资金,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细化量化内容,提高实施标准,大胆进行政治创新,构建起更加积极的就业绿色体系。
广泛搜集岗位需求信息,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本单位、本行业岗位需求信息,并通过媒体或网络向社会发布,实现了全市岗位信息资源共享。大力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实现现场招聘与网络招聘互动,专场招聘与特色招聘促进,大型招聘与日常招聘协调。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大力开发基层工作岗位。
实施双轮驱动,鼓励自主创业。把落实创业政策作为驱动力,瞄准优化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两个着力点,精准发力,实施双轮驱动。
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准确掌握实名制信息,做到了“实名信息全采集、就业信息全监测、就业服务全覆盖”。加强服务窗口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报到、求职登记、人事代理、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创业项目推荐、入驻孵化园等 “一站式”服务。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开辟“24小时就业绿色通道”,确保24小时内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