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防控正当时

05.05.2015  17:27

  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小麦普遍处于抽穗扬花期(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也是赤霉病的易感期,天气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不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病菌大发生的状况。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安红告诉记者,赤霉病是与气象条件关系最为密切的病害之一,而近期的气象条件又非常有利于赤霉病的形成和发展。

  “今年冬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温暖的环境使各种作物的病虫都得以逍遥越冬,病虫源基数总体较高。”郭安红告诉记者,此外,在过去一段时间,温、湿适宜的气候条件也为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埋下了伏笔。

  一般来说,日平均气温超过15℃,多阴雨天气且空气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5小时的气象条件是赤霉病病菌孢子的“最爱”,特别是阴雨天气十分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发展。当这样的状况持续三天以上时,病菌孢子就会“蠢蠢欲动”,时间越长,病害大发生的几率就会越大。

  今年4月至今,气象条件恰恰利于赤霉病的发展。

  4月以来,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但在仲春时节,多地日平均气温依旧跨过了15℃这一“门槛”。同时,4月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多降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近30天降水距平百分率图显示,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北部等地降水量普遍偏多2成到8成。此外,上述部分地区农田土壤过湿,植物的蒸腾作用加之土壤的蒸发作用共同营造了病毒偏好的湿润局地小气候。“加上田间郁闭程度较高,非常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增殖。”郭安红指出,“肉眼看不到的病菌孢子凭借其‘轻盈’的体型可以迅速在空气中扩散,风乃至细微的气流或水流都可以成为它的传播媒介,使其迅速扩大在麦田之中的侵袭范围。”

  “是否在此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决定赤霉病是否会大发生的关键。”郭安红称。一旦病毒孢子侵袭到麦穗,就会导致麦穗出现病斑,小麦灌浆不充分,使产量形成受到极大影响;且霉菌会对小麦品质构成威胁,使成熟后的小麦含有毒素,直接影响公众的饮食安全。“如果这时不采取防控措施,后果将无法挽回。”郭安红强调。

  “小麦赤霉病的特点为可防不可治。由于前期气象条件有利,应尽量采取联防联控措施,集中大面积喷洒药物。同时,有几种情况要充分考虑,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时,齐穗期就可以用药;如若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喷药宁早勿晚,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

  那么,此时喷药防治是否会导致农药残留呢?“现在,小麦刚刚进入抽穗扬花期,农药一般喷洒在麦穗颖壳上,而且,等到产量形成时农药基本已经降解完成,所以不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郭安红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