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衡水引来多家大院所

01.09.2017  09:03

  (记者烟成群)作为后发赶超的地区,没有科技创新,不对接最高端的科技资源,就无法实现真正领先,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换道超车”。基于这种认识,衡水市依托衡水高新区这一平台,把对接中科院科技资源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从2016年5月开始,开启了与中科院多家院所的联系对接活动。

  创优金融支撑、效能支撑、生活支撑和优化细化服务,使衡水获得了中科院多个科研院所的青睐。目前,该市已经启动了与中科院过程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院所的战略合作,建成了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衡水围绕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加强教育部“蓝火计划”基地、京津石衡创客联盟、衡水科技大市场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打造衡水科技谷。目前,5万平方米建筑已经封顶,已建成6000平方米研发楼、5000平方米中试车间、4个中试平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士工作站,总规划面积2000亩、起步区500亩的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已经开工,形成了较完备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1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正式签约,事关衡水高新区转型升级的12个科研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今年,衡水高新区已经入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确定为河北省综合示范试点开发区。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功建设,让中科院其他院所对衡水承接科技成果更有信心,促成之后与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文献情报中心等院所的合作。

  金融支持是科技成果顺利产业化的通络良药,衡水高新区用活闲置资金,盘活全区资产,围绕科技创新融资需求,重点打造了“康熙通宝”四支基金。即:5亿规模的高康创业风投基金,5.7亿规模的“蓝火熙业”投资基金,10亿规模的“银政通”业务基金,30亿规模的宝云产业发展基金。在“四大基金”的支撑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去年全区投入科技研发资金7.8亿元,今年预计达到9.5亿元。目前已投入5亿元,其中财政直接投入1亿元。为中科院各院所在衡水进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为打造推进项目落地的“加速器”,衡水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建成行政审批局,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121项审批权限全部划转到审批大厅办理,“三证合一”落地实施,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办结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减为1个工作日;率先推行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打破身份、年龄、区域局限,实现能人选岗、岗位选人,竞岗淘汰率达到38.8%,激发了活力,提升了效能。衡水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合作,从5月首次接触,到9月共同举办京津冀“双协同”创新论坛,2个院士工作站和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首批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前后仅用了4个月时间,被誉为“衡水速度”。

  为更好引进京津优质产业与人才,衡水市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实施“碧水行动”“蓝天行动”“净土行动”,投资20多亿元资金治水、治气、治固,推进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生态循环产业园。并积极打造京津企业、人才最理想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朋友圈”:对接引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打造总投资270亿元的宝云生态城和高铁商务区等;总投资20亿元的北大医疗集团高新区第一医院、振华小学、第二幼儿园等已经建成或在建。与中科院热物理所签署合作协议后,热物理所将派出10名以上研究人员常驻衡水高新区,在高新区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