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塞罕坝精神永植心中
55年,躬耕不息的生态文明建设接力,穿越时空,一次次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112万亩,几代人前赴后继的艰苦奋斗精神,薪火相传,在无数人心中引发持久的共鸣。
这是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塞罕坝人的初始使命,就是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风沙危害构筑生态屏障。今天,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已经成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体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如今的塞罕坝,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这是一曲艰苦奋斗的英雄壮歌。这里曾有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平均海拔1500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1.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6级以上大风天数76天。在这里,创业者们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钻地窨子,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使塞罕坝成为我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进步的典范,成就了今天的墨绿林海,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绿色奇迹。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人的生命,可以蕴含怎样的能量?人的信念,能够焕发怎样的光彩?几代塞罕坝人用艰苦奋斗、追梦不止的历程,给出了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答案。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塞罕坝机械林场55年艰苦造林、科学造林的实践,是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全面展示,是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解读。棵棵青松,见证了创业者艰难跋涉的足迹,更铭记着几代塞罕坝人坚定信念、胸怀大局、服务大局的崇高境界,铭记着他们甘于奉献、勇于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精神,铭记着他们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永远是前进的保障,生态文明始终是发展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需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尤其需要以艰苦奋斗精神汇聚力量;秉持艰苦奋斗精神,全力投入到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事业之中,我们就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塞罕坝人,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更是几代人共同的名字。“尚海林”葱郁依旧,80后无悔前来……半个多世纪过去,抱守初心的理想常在,愚公移山的气魄依然。艰苦奋斗,是塞罕坝人无私奉献、勇创奇迹的铮铮誓言;松涛阵阵,是塞罕坝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激越交响。
因为一种精神,人们记住了塞罕坝这个榜样;因为一个榜样,社会多了一份坚定的守望。有担当国家使命的责任感,才甘于在艰苦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有对时代发展的清醒认识,才有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的主动与自觉;有为远大目标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让塞罕坝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人用那份情怀与高尚升华了自己,同时也感动着我们的时代,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更加明晰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奋斗与坚守,从而在前进中选择奉献和拼搏,创造奇迹与辉煌。
使命的召唤从未停止,以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为重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永远是时代强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加快”“六个扎实”总体要求和“三个扎扎实实”工作要求,我们都要像塞罕坝人那样团结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在发展新路上苦干实干;像塞罕坝人那样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事争一流、激情工作,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创造属于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传唱好塞罕坝精神的颂歌,将塞罕坝精神永植心中,化作永不停滞的血脉、永远传承的基因,必将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河北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永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