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 “三贤文化”延续着历史文脉
□记者 镡立勇 王渊
拒马河在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一分为二,南支叫南拒马河。南拒马河从张坊镇一路南下,直到容城界内,转而向东,不到10公里与白沟河汇合,进入大清河。
就在南拒马河南岸有一个不大的村子——北河照村,村中有一个不大的祠堂——杨氏祠堂。几百年来,这个不大的祠堂声名远播,其供奉的是被称为“容城三贤”之一的杨继盛。
4月21日,记者来到杨氏祠堂,远远就看见祠堂前面有多个石碑,其中一块上书“赤心报国”四个大字,笔势遒劲,尤其醒目。
几百年来,杨继盛刚正不阿,与阉党严嵩斗争被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其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更彰显了一心为民的铁骨铮铮。而今这句诗就作为楹联悬于祠堂门前两侧,横联则为“浩然正气”。走近祠堂,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
祠堂不大,仅二十多平方米。正中间是杨继盛的塑像,头戴乌纱帽,身穿官袍,几缕长髯飘洒胸前,正襟危坐,不怒自威。杨继盛15代后人杨占军向记者介绍,新的杨氏祠堂是1997年由村里的杨氏后人和一些异姓村民共同集资,在祠堂旧址上兴建而成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会有效增加这个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杨继盛作为容城三贤之一,是我们重点打造的文化名片之一。”容城县三贤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凯介绍。
早在明代严嵩父子伏法后不久,夏言、杨继盛等10位忠义之士与奸臣严嵩父子斗争的传奇剧《鸣凤记》即被搬上了舞台。近年来,容城县更是大力挖掘其精神内涵,由保定市河北梆子一团编排的河北梆子《万古丹心——杨继盛》在保定大剧院成功上演,引起观众共鸣。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这让容城县更加坚定了挖掘“容城三贤”文化,助推容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据了解,“容城三贤”另一贤刘因是元朝著名理学家、诗人,容城县沟市村人,曾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著有《四书精要》《易系辞说》等,后清廷收入《四库全书》,《静修集》收入各体诗词800余首。三贤之一的孙奇逢,是容城县北城村人。明万历二十八年中举,自明至清,被多次征召做官,均辞而不就,志于教授著述,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书经近旨》《读易大旨》《理学宗传》等,收入《四库全书》。
为弘扬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先贤文化,容城镇党委、政府筹措资金100多万元,于2014年建设了孙奇逢纪念馆。纪念馆占地6亩,纪念馆主体被命名为“孝友堂”。现已建成开馆,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游览。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挖掘三贤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将积极组织县内外文艺创作人才,围绕三贤文化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创作出反映容城三贤文化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王凯介绍。
记者在容城县采访时了解到,容城县已经提出,要对三贤文化广场、刘因园、孙奇逢园、椒山公园进行改造提升,强化文化内涵,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开发容城历史文化相关产品,形成产业链条,使人文资源的物质载体在旅游开发中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