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业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研究背景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其核心在于扭转现行审计管理模式中对业务属性的忽视,以提高审计质量,强化“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健全权力运行。
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其中,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要根据审计职业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审计职业化的内涵
1.区别于“行政式”的管理方式。要求审计人员管理在参照公务员序列下,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包括审计人员的进入、考核、晋升和退出制度。
2.审计人员技能的专业化。指审计人员在进入和岗位分配时,职位要和专业挂钩,建立具有胜任能力的审计专业化队伍、实现审计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3.审计业务的规范化。指建立提高审计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审计业务行为准则。
三、审计职业化的目标
通过推进审计人员专业化进程,确保审计人员素质和质量,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审计发挥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功能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挥审计功能,促进国际治理。
四、审计职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管理制度上。一是审计机关受各级政府领导,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其在经费、人员选用和提拔上,受限于地方政府,难以推行自上而下的职业化建设。例如在审计人 员进入机制上,省直和市机关是参加公务员省考招聘,区、县机关则是参加当地区、县政府事业招聘;二是公务员管理模式下,不仅不能体现审计的职业特征,还缺 少专业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审计机关有行政、事业两种编制,一般都是按照公务员管理,在公务员职位分类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现实情况下,审计人员实质上是 按照综合类管理的。审计人员级别、升迁、待遇、离退上与公务员无差别,受到公务员行政职务晋升和职数限定的严格约束,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不一定能得到职务 晋升。行政化的管理序列,忽视了业务技能方面的成绩,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上。一是专业知识上以财会、土建类为主,缺少其他专业和复合型人才。二是审计方法以传统的翻阅账簿为主,大数据分析应用少。
3.审计业务规范化上。在程序上,目前审计机关基本上都能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的流程规定进行取证、撰写报告等。在质量上,上级审计机关和下级间具有差异性,审计报告的侧重点不一,基层审计报告仍将重点停留在财务管理上。
五、审计职业化建设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审计职业化存在的问题,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包含五个方面:
1.加快审计机关垂直化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审计业务的规范化,其推广和执行都会以为地区差异而难以标准化。审计机关垂直化管理的自上而下执行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加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才能大力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2.“行政职位技术职称”双轨制。国家审计具有政治及业务双重本质属性。审计职业化也应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下嵌人职业化管理成分,参照法官职业化管理的操作模式,审计人员的管理也将不仅仅参照公务员序列进行,职位晋升和工资薪酬待遇,也应更侧重于专业和技术。
3.审计职位细化分类。国家审计的领域广、内容多、目标大,涉及农业、环保、国土等等方方面面,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职业化就要求审计机关在招录时设置门槛,进一步细化分类。
4.建立健全培训体系。职业化建设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全员参与、分类培训。审计机关应建立终身审计职业培训体系,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不同层级审计机关交流挂职、全国性审计项目混合编组等方式。
5.权责一致。强化审计组长负责制,谁审计谁负责,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组长、主审建立审计任职资格制度,确保审计的质量。(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