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现代审计继承和发扬的古代谏官精神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在这条灿烂的星河中,“谏官”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虽已历经千年,不复存在,仍不能磨灭它的光辉。让我们掀开历史的这一角,来品鉴谏官的高尚精神,体会现代中国审计是如何继承和发扬谏官的高风亮节的。 一、谏官的特点 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官职位较低,最高时达到唐代的“散骑常侍”正三品,而谏议大夫为正五品,拾遗和补阙仅为八品之官位,这在九品官位制度中几乎是最末的。 谏官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特殊的所在,有着其独有的特点。 (一)谏官的权力很大。“朝夕耳目天子行事”,一切是非“无不可言者”,对各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谏疏有时多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如宋神宗时,张舜民做谏官才七日,就上了六十封奏疏。 (二)谏官言者无罪,即讲错了也不要紧。所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谏官的职责就是直言以谏。既然是直言以谏,就不能因直言而罪之。谏官谏诤,然后皇帝善择,“言之当者,朕有厚赏,言之不当,朕不加罪”。王安石在论《谏官》一文中说:谏官其所以极言以谏,就在于他是谏官,即“盖已其官而已矣,是古之道也”。因此,言者无罪,也就成为谏官的“特权”。 (三)谏官的官卑秩微,任选青年。在选用谏官时,往往需要选用那些敢说直话不怕杀头的年轻人。同时官卑秩微,即官阶低,俸禄低。因为官位低下,说话就没有什么顾虑,不会因珍惜官位而不敢直言。而年轻人后生可畏,对不公之事敢于直言上疏,不畏风险与强权,这也正是作为谏官之职所必需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谏官的影响 谏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封建制度密不可分,担任谏官的这一群体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其中儒家文化、士大夫精神和清廉正直的品质对谏官们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主导因素——儒家文化,在中华几千年文明中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不仅广泛流传民间,也是当时封建社会君臣共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崇儒活动产生了两个直接效果:促成了儒学经典的统一,同时将一批学养深厚的大儒推上了政治舞台。这些大儒们多拜御史台御史或谏官,秉承儒家思想精髓的他们对朝政的谏诤体现了谏官的政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二)士大夫精神 在这些大儒中,士大夫阶层占了大多数。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是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也是士大夫精神的核心。 北宋大儒张载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曾任谏官“给事中”,他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中国历代官员当做恪守的道德规范,也体现了谏官们的远大抱负与使命感。 (三)清廉与正气 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典型和士大夫精神的核心,那么清廉与正气,就是这两种交织的文化的共同宗旨。 《左传》里曾记载这个一个故事:宋国有人得了一块宝玉,欲献给了高官子罕,说:“我这块玉经人验过,可是价值连城的宝玉,所以才特来献给您。”子罕回绝道:“我把不贪当做宝贝,你把这块美玉当做宝贝,如果你把你的宝贝献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人都失去宝贝了,不如我们各自持有自己的宝贝吧!” 子罕作为官员,其正直、清廉的形象,就像美玉一样万古流传,体现了士大夫们的高风亮节。翻开中国历史,那些名臣贤相及志士仁人安贫乐道、恪守名节的道德典范比比皆是,无不让人心怀敬仰。 三、谏官精神在现代中国审计中的继承和发扬 谏官不仅是一个官职的代表,在历史长河中它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谏官精神历来被各朝各代的中国人民所称赞、所颂扬。我们试图提炼和总结了谏官的三种精神,并探讨其在现代中国审计中的继承和发扬。 (一)治国平天下、为民请命的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这本由孔子的学生们所写的研究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它是几千年来无数谏官们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其中的“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 现代中国审计也以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其自身独有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对维护、完善和促进国家治理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实现国家良治的过程中,现代中国国家审计主要在六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近年来,中国审计机关一直关注能源及战略资源、财政金融运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国有资产安全、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二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政府机构和官员依法行使权力,使权力与责任相匹配; 三是中国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覆盖所有公共资金和机构,且在审计过程中紧盯国家资财,高度关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每年都查出和移送大量案件线索,成为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 四是中国审计机关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促进依法行政的基础上,通过依法公开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公开和透明; 五是中国国家审计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标,通过加强对涉及民生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关注涉及“三农”、城市低收入群众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和资金的管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是中国国家审计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常规审计和绩效审计紧密结合,注重揭示和反映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漏洞,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有力地保障了中国政府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不畏强权不徇私情、敢于说真话的精神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几句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谏官们也将其中不畏强权的精神奉为首要行事准则。 刘家义审计长曾说:“我们的审计人员要带着乌纱想事,摘掉乌纱干活,当我们干活的时候,你不要老是去想我这顶帽子,怎么办,如果干了这个事会不会影响我的仕途,影响我的帽子,如果你一旦有这个想法,你将一事无成,所以你必须把你的帽子摘下来,揣在兜里面才能够放手去干活”。在刘审计长的带领下,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带着乌纱想事,摘掉乌纱干活”的不畏强权的精神,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引领了一个又一个大案浮出水面。 (三)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 “廉洁”和“奉献”是谏官的立身之本。东汉名臣杨震“深夜辞金”的廉洁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期间,有一个他曾经提拔过的官员暮夜悄悄拜访,赠金十斤作为礼物,谓曰:“幕夜无知者。”杨震怒而拒之,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世官员多以“四知”自诩,标榜自己为一代廉吏。 现代中国审计机关也注重自身的廉洁形象,中国国家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规定》(简称“八不准”规定),接受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维护审计机关廉洁从审的良好形象。现今,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思想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审计人员的骨髓里。 四、小结 虽然宋代之后,谏官制度式微,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没有消亡,为国为民、不畏强权、廉洁奉献的信念已经在当代中国审计人员心中扎根、发芽并茁壮的成长,中国审计正在践行着服务于国家治理和人民群众、敢于揭露贪污腐败、严明纪律廉洁从审的行事准则和良好品质,并将继续将其发扬光大!(何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