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干部要有“三敢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审计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担当精神,提升能力素质,做敢于担当的表率,自觉把重任扛起来,把难题破解好,把工作干出色,努力建设成为政府的“坚强前哨”。
一、 敢啃“硬骨头”,干事不怕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审计署考察座谈时也强调,审计部门要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促进廉洁政府、俭朴政府、法制政府建设。审计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重点,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才能从源头上控制政府运行成本,有效促进俭朴政府的建设。一是不断规范财政预 算执行审计。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每年审计工作的“重头戏”,坚持把抓重点、热点、难点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着眼点,不断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紧紧围绕资金重大部门、权力重点单位、发展要害区域及民生工程等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促进被审计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使预算执行审计 工作目标与被审计单位事业发展的目标相统一,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积极探索政策执行审计。探索政策审计必须从深化政策执行情况 审计入手,将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结合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既能指出已执行政策的不足之处,也能对即将出台政策或尚未制定的政策提出专业建议,将审 计关注点从资金使用转向政策过程,并逐步过渡为政策审计。三是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合理拓展审计职能,完善审计制度,实现从经济卫士到经济助手的转 变。建立财政收支审计的宏观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推进政府审计对经济运行中的系统风险的监督,优化政府财政的有效支出。建立财政与金融的审计数据预警体系, 对政府预算所包含的债务风险、隐性财政等的跟踪审计机制,在审计内容上形成一个横向、纵向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形成合力,提升反映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的水 平和层次,提高政府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敢 破“潜规则”,成事不信邪。审计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财产的守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 地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护国家安全。一是用“火眼金睛”管好国家钱财。现代 审计的实践越来越表明,做好审计工作,必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管好国家钱财,抵御钱财“病害”,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推动全社会经济运行系统改进机制、 健全体制作为审计的中心工作。二是用“望闻问切”保护好国家钱财。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从以批判为主的监督者观念向以监督为途径、以发展为目标 的建设者观念转变。望闻问切,即:望,眼观六路。闻,先知先觉。问,刨根问底。切,实事求是。因此,要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层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 析研究,寻找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要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挥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三是用“免疫系统”预防好国家钱 财。审计要真正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除了要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抵御,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优化审计管理,发挥审计的预防 功能。以需求为导向,科学运用审计立项方式。以预警为目标,探索和实践预审方式。以预防促效益,积极开展重大项目跟踪审计。
三、 敢捅“马蜂窝”,谋事不避险。出国经费超支、政府采购管理不规范、项目未公开招标、挪用扶贫资金……李克强总理在多次讲话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痛批,从审计 署发布审计公告来看,“一把手”职务腐败问题依然突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大改进创新力度,探索科学有效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不断提高审计 工作成效,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的关键所在。一要有结果公开的自信。为了有利于政府加强财政管理服务、人大监督预算服务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及 时处理、审计建议得到有效落实,对关系民生的社保、住房、文教卫、三农、资源环保、“三公经费”等,找准项目,连年安排,积极推进审计项目审计结果公开, 敢于让人民群众品头论足,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二要敢于在审计公开中亮细账。各级审计机关要像审计署那样,公开审计报告,公示审计结果,公布审计查出问题, 详细列出公务出国的团组、人次、领导级别、是否带翻译等具体内容。这样才能发挥审计结果的最大效力。三要及时回应民众的疑虑。审计结果不仅要向人大报告、 向社会公开、向人民负责,同时公开的内容也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监督。及时消除质疑,确保公众对审计结果读得懂,看得明白,以判定其是否用得合理、花得公 开。四要经得起监督检查。要让审计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并经得起纪检监察、审计的检查,让审计结果、权力运行真正在阳光下,并赋予其公开、公 正、公信的新内涵。(李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