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要求出发,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区域发展的新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我国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的重要途径。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内外、着眼全局,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全方位、系统化视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各层面区域战略的联动性和全局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必将进一步开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内在要求。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铁路网和通信网的建设,我国区域间互联互通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从整体上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创造了条件。城镇化进程加快,推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区域、城乡、陆海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推动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这对于优化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区际分工;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各地区群众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进而实现各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将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个重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短板,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各地区协同推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取向。我们要紧紧围绕区域协调发展这个核心目标,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一)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老少边穷地区是我国特殊类型困难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老少边穷地区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老少边穷地区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体现了党中央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决心。要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真正为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陆地边境线长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边疆地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加快边疆发展,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加强边境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二)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了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联系,拓展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空间。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受深层次体制性因素影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从深化改革上找出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干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加快形成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促进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四)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具有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条件和产业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和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功能平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五)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对全国经济发挥着重要的增长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优化发展,必须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充分利用和拓展创新要素集聚的特殊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增创扩大开放新优势。
(六)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是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要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优化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七)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是我国人口、经济、产业最为密集的经济轴带。近年来,随着开发强度增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以畅通黄金水道为依托,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沿江产业和城镇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互动合作和协同发展。
(八)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在国家发展全局和对外开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深入实施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管理,加大对海岸带、沿海滩涂保护和开发管理力度。统筹运用各种手段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好我管辖海域的海上航行自由和海洋通道安全。
三、推进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的重点任务。
(一)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板块。要按照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要求,继续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城市群建设,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完善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目标,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等举措。2016年底,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1.2%和57.4%,比2012年末分别提高5.9和4.8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拓宽落户通道,确保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左右。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鼓励各地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的“三挂钩”激励机制,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关键在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支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支持产业跨区域转移和共建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鼓励创新区域合作的组织保障、规划衔接、利益协调、激励约束、资金分担、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争议解决等机制。
(三)完善区域互助机制。完善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制度,创新帮扶方式,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等帮扶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对口支援从单方受益为主向双方受益深化。
(四)建立健全区际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健全资源开采地区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际利益协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