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作风从哪里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党员干部是社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实干作风。那么,实干作风从哪里来呢?
从端正追求、献身事业中来。追求理想、献身事业是党员干部实干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当前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热衷于追名逐利,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有的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心猿意马,漫不经心;有的对棘手的热点难点问题或麻木不仁、敷衍塞责,或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把神圣的职责当负担;有的谋职不谋事,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等等。凡此种种,都是追求不端、作风不正的表现,是求实、务实、落实的障碍。革命理想高于天。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和激情,对所担负的工作用真心、使真劲。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决不盲目攀比、急功近利,决不追求表面政绩,使各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从扎根群众、体察实情中来。察实情、讲实话是实干的起点和前提。对党员干部而言,察实情、讲实话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融入群众,多听群众的心里话,多掌握第一手情况。党员干部带头讲真话、听真话,才会形成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摸到实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不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习惯于用官话、套话敷衍群众。这样,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就无从谈起,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员干部应把察实情、讲实话作为政治品德来培育、作为党性观念来强化、作为行为准则来坚持,自觉剔除私心杂念,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实话、听实话、报实情、干实事。
从增强本领、开拓创新中来。干实事是主观见诸客观的过程,会不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而需要不断增强本领、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一些工作的实效之所以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的党员干部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谋划工作,遇事不是思考“应该怎么办”,而是看“过去怎么办”,懒得下功夫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墨守成规、思想僵化,对形势和政策把握不准,推进工作信心不足、办法不多。这是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的表现,也制约着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既正确领会上级精神,又摸透本部门实际,找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深怀本领不足的危机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不断探寻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学会“弹钢琴”,抓住“牛鼻子”,以科学态度、求实作风奋力工作,破解瓶颈,开创事业新局面。
从狠抓落实、履责担当中来。凡事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谈。有的党员干部说得多、做得少,抓落实不够;脱离实际,仅靠会议和文件落实工作;遇到问题推托躲闪,不想抓不敢管。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工作在一片表态声中走了样、在一片落实声中落了空。这是抓落实不够、执行力不强的表现。执行力取决于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不抓工作落实就是失职,工作落实不力就是失败。严格抓落实、增强执行力,必须有制度机制做保障。应把推进工作落实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化、程序化,任务到人,目标到岗,责任到位;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运用工作督查、考核评估等综合手段,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人和事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对弄虚作假、落实不力的严肃惩戒;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旗帜鲜明地重用务实际、抓落实、干实事的人,让漂浮虚夸、沽名钓誉的人靠边站,营造只有实干才有地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