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关注“官员车震”背后是浮躁的反腐情绪
11月4日,衡阳市纪委官网正式通报,“车震”一事调查处理结果,对当事人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黄健骅(男)、市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副主任李佳(女)免去现任职务,并分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通报表示,鉴于黄健骅、李佳作为当事人,在事发后不积极主动配合组织调查,致使网络炒作持续,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衡阳党员干部形象。通报还说,对于网络炒作的罗卫华、张志波与李佳“车震”之事,经公安部门查证,纯属恶意炒作,将由司法部门依法处理。(11月5日《新京报》)
无疑,在这个谋求疯狂抓眼球的时代里,“车震”无疑是最有效果的两个词。以至于,在这几天同时出现了三起关于官员“车震”的新闻。除了衡阳这起“车震”事件,还有一起珠海的“车震门”,还有一起湖南永州双牌县一对官员夫妇的“车震门”。这三起事件,无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跟帖无数,成为这几天微博与网贴调侃揶揄的内容。
然而,反腐也好,抓作风建设也罢,都应该讲究有凭有据,以事实为前提。用“车震”来吸引眼球发泄矛盾情绪,往往会让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与反腐败斗争陷入“八卦”与“花边”层面。而在加强网络管理当下,让子虚乌有的“车震”频频登上媒体版面,不仅能够弱化网络反腐的公信力,让人认为网络反腐多求“花边”而不求实际,只能“拍拍苍蝇”,而不能“打打老虎”,有时候,还容易让发贴人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你看,衡阳这起“车震门”事件中,虽然两位官员受到了处分,可发贴者也因为不实言论构成诽谤和侵权,并被刑拘入号。
“官员车震”新闻被热炒,背后有很合理的反腐语境,但也有浮躁的、只追求“八卦”和“花边”新闻的反腐情绪。在笔者看来,在没有腐败证据、犯罪证据的前提下,以“车震”为噱头来完成新闻的炒作,以引起相关纪检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是典型的剑走偏锋。湖南永州双牌县“车震门”,经进一步调查发现人家是两口子,是“触景生情”,于是,许多媒体只能收回先前的评论,转向“只要是官员,就不能车震,毕竟影响不好”的层面来批判。网络举报“车震”,固然激起了很大的民愤,可是,处分却无处下手,建设性意见无法提,这不免成为遗憾。
本质的问题在于,“车震”、“通奸”和婚外情这种事,如果官员不侵犯公共利益,不涉及职务犯罪,恐怕也仅仅是关涉道德、觉悟的作风问题,而断然上升不到犯罪问题。而且,虽然近一段时间以来,官方在通报官员违法问题时,开始并习惯于使用“通奸”一词,但我国《刑法》并没有设立“通奸罪”,也就是说,单纯就“车震”这个事而言,是不犯法的。更要明白,衡阳相关部门对“车震门”中两位主角黄健骅、李佳的处理,也仅仅是以“作为当事人,在事发后不积极主动配合组织调查,致使网络炒作持续,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为理由。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年被曝光与莱温斯基的偷情事件,相关部门花了几千万对克林顿进行调查,结果还是并没有弹劾掉这位总统,而且,许多人认为克林顿让美国财政出现盈余,还算干的不错。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频频身陷“召妓门”,也没有在在任期内因此被弹劾,最后只是因巨额逃税、贿赂等事被判4年监禁。显然,现代政治下,对于公职人员而讲,“车震”、“通奸”和婚外情这些个事,并没有解决反腐的核心问题。
需要反思的是,之所以“车震”频频,原因或许仍然在于当下“自下而上”的反腐路径非常逼仄、公众监督的话语权非常孱弱、“民告官”胜率低之又低、行政复议成功无异于天方夜谭等现实原因造成的。我国的反腐体制,在部门设置上并不完善,监督力量薄弱,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此语境下,或许广大公众只能寄希望于把一些事件庸俗化、八卦化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