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六旬老人宋福如拿出5亿回报家乡父老

12.09.2014  12:47

自称不懂生活是个工作机器

他拿出5亿回报家乡父老

■邯郸六旬老人宋福如:初中毕业、穿戴“土得掉渣”,一家民企老板

■不抽烟不喝酒,城里不买房,孩子挣钱靠自己,他说“首富要成为首善

 

■宋福如在水稻试验田里高兴地说,他要创造“吨粮稻”奇迹。

9月9日,本报报道了今年中秋节邯郸永年民营企业家宋福如拿出80万元给村民发放福利的消息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2万余家大小网站及贴吧转载。9月9日、10日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纷纷打进宋福如所在的河北硅谷公司。一个什么样的民企老板有如此魄力?他是不是在炒作自己?他是否真拿出了数亿元回报社会和家乡?9月10日上午,记者带着读者和网民的诸多疑问走进位于永年县广府镇的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面对面采访了传奇人物宋福如。

印象

大名鼎鼎的宋福如“土得掉渣

9月10日上午10点20分,记者在该公司办公楼大门口迎面撞上一个瘦削的老头儿,蓝条纹的衬衣、皱巴巴退色的裤子、黑色胶底布鞋,手机还像几年前那样用套子挂在腰间,他正忙着送一拨石家庄来的客商。有人介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宋福如董事长,私下里他们更喜欢叫他“老宋”。如果以貌取人,人们很难一下子将这位“土得掉渣”的六旬老人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星火计划先进个人、中国农村新闻年度杰出人物等光环衔接到一起。

连续5年为村民发福利 全村人免费吃粮

宋福如和蔼可亲,说话开门见山。“我不是头脑发热,我也不需要炒作。”他说,给东街村发福利已经连续5年了,2014年春节给村民每人发了11样年货,总共花费120万元,这次只有5样,全下来80万元,“可能是现在各单位都不发福利了,把我给推上来了”。

63岁的东街村党支部副书记马继鲁清楚地记着,2005年8月份,在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要求下,宋福如回家乡担任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东街村因为耕地少、村集体无收入、遗留问题多,村班子几近瘫痪,成为老大难村,光外债就达40多万元。家人和公司专家担心村里的烂摊子影响企业发展,善意地劝阻。宋福如动情地说,“这些我都知道,可我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有责任支持村里建设,只要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吃再大的亏也值!

宋福如在就职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公开承诺,“企业归我所有,我归家乡人民所有,今后,我要用自己所有的财力、物力、精力,让东街富起来”!

他首先拿出200多万元,为东街村打了3眼400米深的水井,铺设管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全部免费供水,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吃苦水的历史;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了全村街道和周边道路、建起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拿出50万元,为东街村新建了一座教学楼,解决了上学难问题;随后又拿出500万元,建起了卫生防疫用品厂,安置了广府东街、北街两个村的120多名剩余劳动力;投入8000多万元,聘请清华大学专家高标准设计、建设了300多套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新农村(新民居)……

如今,全体村民免费吃粮,免费享受新农合、新农保,免费享受财产保险、意外保险。村里36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发放养老金,逢春节和中秋还发福利。同时,宋福如出资百万在村里成立了寒门学子助学基金、困难群众就医基金。

事迹

曾投资1亿多元修复千年广府古城

广府古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600多年里经历了三次修复。第一次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修整;第二次为元朝侍郎王伟耗时10年,增筑扩大;第三次是明嘉靖21年,知府陈俎历时13年,在土城的基础上改用砖石修砌了外墙。随后经历460多年的洪水、战乱,古城变得千疮百孔、残垣断壁。从2004年开始,宋福如投资1亿多元,组织1000多人用时6年,彻底修复了外墙、内墙和女儿墙,修复了垛口、城楼、角楼和“三皇”庙宇,再现了广府古城的宏伟雄姿。

另外,宋福如还投资8000万元恢复建设了千年古刹甘露寺,投资2500万元建设了广府古城东侧的3座大石桥;去年还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广府古城冰雕馆。

宋福如表示,他发现所有的富裕村都有集体经济,他不能只给村里输血,还要让村里自己造血,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投入算我个人的,收入全部归集体”。

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张晓峰为董事长宋福如粗略计算了一下,几年来他为广府公益事业、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及对外捐助已经累计投入了5个多亿。

创新

与袁隆平合作

冲刺水稻亩产一吨

宋福如到底有多少钱,周围人不清楚,但大家都知道,他能挣钱。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宋福如外出打工,但热爱科研,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的他很快展露出自己的天赋。“小发明”无尘粉笔、除臭鞋垫、诱鼠剂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36岁那一年,自己创业的宋福如靠技术推广轻松挣了100多万,成为全县首个“知识型百万富翁”,书写了创业、创新的传奇。

我看不懂化学分子式,但我对化工行业感兴趣,喜欢应用化学”。2000年,宋福如组建了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民营经济化工研究院,30多位国内化工专家聚集在他的身边开始向“世界科技制高点”冲锋。

多年来,宋福如的河北硅谷有4个产品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有3个产品在世界上成为“中国第一,美国第二”,10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还获得了50多项专利,填补了国内30项空白。

我是一个农民,就要想着为老百姓干点事。”今年,宋福如和袁隆平院士合作,在永年种植了100亩水稻试验田,他们要用杂交水稻优良品种与硅谷优质水溶肥,创造亩产1000公斤的“吨粮稻”世界水平。宋福如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从目前水稻的长势来看,能实现亩产一吨的奇迹!

对话

宋福如:

不抽烟、不喝酒

不穿皮鞋、不打领带

没在城市买房子

记者:宋董事长,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宋福如:我早晨6点准时起床,晚上11点睡觉,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我是一个不懂生活的人,我是一个工作机器。有许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感觉自己还在创业期。

记者:您怎么看待创业?有什么建议?

宋福如:年轻人创业要敢于“突发奇想”,走在一条大道上,你可以想能不能拐个弯,去趟出条小路,说不定就又走出一条大道来。

记者:您将大量的个人资产捐献出去,家人同意吗?你没考虑过要多留些财富给子孙吗?

宋福如:万贯家产只是一个数字概念,前几年我提出过,在农村,首富要成为首善,民营企业家更要回报社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现在家里人都理解了,也支持我。孩子们都有手、有大脑,可以自己去劳动、去思考、去挣钱。

记者:许多人有钱后买豪宅、名车、穿名牌、吃山珍海味,您考虑过这些吗?

宋福如:哈哈,我是一个有特色的农民,要保持农民状态。我从不穿皮鞋、不打领带,到北京开全国两会也如此。身上的衣服都是在县城百货大楼买的,一身一百多元,穿上很舒服。我习惯了粗茶淡饭,很少吃肉,你看我身体很健康。我习惯在农村住,空气好,我在邯郸市里没有买房子,在其他城市里也没有。

□文/图 本报记者 杨伟广

编辑: 孙丽君